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语文考试卷》.docxVIP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语文考试卷》.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海网络科技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从事文档编辑设计整理。

认证主体邢台市文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0503MA0EUND17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