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土壤地理》第1章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pptx

《土壤学与土壤地理》第1章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一、土壤的概念及特性土壤学(Soil science):广义的土壤科学可分为:农业土壤学 (Edaphology) 发生土壤学 (Pedology)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il soil)土壤不同角度的概念生态角度:土壤是地球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生命层环境角度:土壤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环境污染物的缓冲带和过滤器工程角度:土壤是承载高强度压力的基地或工程材料的来源农业角度:土壤是作物生长的介质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对土壤的新定义(定义: 形成--组成--功能)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土壤的肥力特性2、土壤的本质—肥力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 人工肥力 有效肥力 潜在肥力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19世纪土壤学科的诞生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养分库)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矿物)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五因子)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科的诞生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土壤学科发展的驱动力 前60年: 作物生产---独轮驱动 60年代后:作物生产和环境质量保护---双轮驱动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土壤圈: (英) Matson (1938), (美) Arnold (1990)土壤水能量理论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美) Buckingham (1907), Richards (1930s)土壤生态系统: (美) Jenny (1940-1960)土壤质量: 综合调控理论 (美) SSSA (1990s)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覆盖于地球表层,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其他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纽带,又是个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最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证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于人类健康的能力土壤具有维护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21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关键带 (Critical zone): (美) NSF (2005-) The critical zone is defined as external terrestrial layer extending from outer limits of vegetation down to and including the zone of groundwater. 美国欧洲、南美州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欧洲美国20世纪土壤学19世纪土壤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生态学系统科学 化学 地学 生物学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2.IUSS对土壤学科的新划分ISSS(1924--1998)IUSS(1998--)IS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sIUS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古代:《尚书》、《周礼》、《管子》地贡篇、 《吕氏春秋》任地篇、《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土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 百谷草木丽乎土。――《易·彖传》壤:柔土也,南方的土多称壤,如红壤,砖红壤。地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地:土也, 与天相对应。 地生养万物。 ――《管子·形势解》地产、地主、地势、地位。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近代:20世纪20年代开始,1930-1939, 《中国土壤概要》1958、1978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土壤资源特性和数量。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现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 国际间学术交流增多,国外一些先进的土 壤研究成果与技术传入我国,土壤学科的 基础学科水平得以全面迅速提高,我国土 壤学科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巩 固和确认,到目前为止,土壤学科在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累计达17人。第二节 土壤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