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is is a formula for the total load transport by wave plus currents It requires the knowledge of depth-averaged current velocity and root-mean-square of wave velocity. A specific formula fo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CD must be used The parameter As depends only on fluid property sediment size and water depth where Soulsby/van Rijn (1997) 泥沙的纵向运动 沿岸输沙的计算采用以下两种公式。 (1)CERC公式。顺岸输沙率是单位海岸线长度上沿岸波能通量分量的函数导出 ,经过多次修改而广为使用 . 泥沙的纵向运动 式中: H ,C 为波高和波速 ;αb 为破波角度 ; α’=0.6 泥沙的纵向运动 (2 )中国《规范 (87)》公式 : db为破波点水深 海岸动力地貌The problems that require morphodynamics Coasts Bed forms Local Scours Beach erosion Shoreline changes Estuaries Bed forms Channel stability assessment stable channel design Bank erosion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连岛沙坝 2.1泥沙的起动 Komar 泥沙的起动流速: ρ—水体密度 Ut – 底层泥沙轨道速度 do – 轨道直径 H – 波高 h – 水深 T – 波周期 Umax – 泥沙的最大起动速度 当 Umax Ut, 泥沙起动 一般砂质海岸的Mz为0.05-2.0mm. 当D0.5mm时, 环流和近岸流 3.1 环流 世界大洋环流是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环流系统组成。 大洋的环流系统通常可以分成表层环流系统和深层环流系统。 大洋表层以风生大洋环流为主, 深层则以温度、盐度差异所产生的环流为主。如湾流、黑潮和环流。 环流和近岸流 3.1 海区环流: 一般是指一个海区内各种海水组成的总循环模式。 它包括各种海流的组成、结构、分布于变化,为气候的海流平均状况。 描述海流的特征有:强度、流向、流轴、流量、流程以及流速结构等。 沿岸流通常是与径流、风、波浪、潮汐相联系的,形成局部性水流。 它对近岸地区的泥沙运移和生态条件有较明显的影响。 就其成因,沿岸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与河流注入海的径流有关,另一种是由波浪入射角度所引起的。对泥沙输移和海滩过程密切。 沿岸流系 波浪产生的沿岸流和离岸流 在近岸带,除了直接由波浪产生的水体往复运动外, 还有由浪生流系,如裂流与其伴生的沿岸流共同组成的环流系统, 波浪斜向入射海岸所产生的沿岸流。 波浪产生的沿岸流和离岸流 裂流(rip currents)是一种从激浪带向海流动的强而狭窄的水流。 裂流式靠沿岸流系维持的。 为了补偿通过裂流向海运动的水量,必然存在着水体向岸运动的缓慢的质量输移。 河流和风的作用 海岸带河流的作用是指注入了运动的水体与泥沙, 他们抵消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动能, 并且积极地建造这海岸地貌。 河流和风的作用 (1)饱含悬浮质的沉积物流,在相应的风力推送下,可沿海岸运行很远,直接进行了泥沙的搬运和沉积工作,促进了海岸的演变。 (2)混浊的淡水,是沿岸水体的温度、盐度、密度、透明度、水色、营养盐等海洋水文要素发生变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岸带自然环境。 河流和风的作用 1风形成波浪与风海流, 2风直接对海岸岩石有直接的侵蚀作用。 3对海岸沙丘的直接搬运作用。 Sediment transport prediction – Classifications Depending on sediment properties Non-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Depending on the spatial dimensions Transport at a point Transport in water column Transport over an area Depending on the driving force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