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模拟与数字滤波器精选文档;一、滤波器的功能
滤波器的功能是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以增强所需信号部分,抑制不要的部分。
二、模拟滤波器(AF)
是指输入输出均为模拟信号,通过一定运
算关系改变输入信号所含频率成分的相对比例或
者滤除某些频率成分的器件。
;三、数字滤波器(DF)
是指输入输出均为数字信号,通过一定运算
关系改变输入信号所含频率成分的相对比例或者滤除某些频率成分的器件。;四、滤波器分类;数字滤波器分类;五、用数字滤波方法处理模拟信号
六、主要内容
AF的设计
DF的设计;10.4 模拟滤波器的设计;一、实际模拟低通滤波器的特性;二、;(1) 的极点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例:;三、Butterworth滤波器;2.幅频特性;Butterworth滤波器是一个全极点滤波器,其极点:; 极点在s平面呈象限对称,分布在Buttterworth圆上, 共2N点;极点间的角度间隔为;4、滤波器系统函数Ha(s) 的确定:;;Ha(s) 的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求取
方法二:根据N查P186表10—1,得 ,;5、Butterworth滤波器设计步骤:;(3)根据阻带衰减 确定 :;N:滤波器的阶数;切比雪夫多项式特点:
(1)当|x|1时,|TN(x)|≤1,在|x|1范围内具有等波纹性;
(2)当x1时,TN(x) 随x单调上升;
(3)
(4);2、幅频特性:;,N为偶数; 3.幅度平方函数的极点分布:;记:;其中:;第27页/共72页;Ha(s) 的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求取
方法二:根据N、 查P196表10—4,得 ,;5、Chebyshev滤波器设计步骤:;;设计思想:;两种设计方法:;;2、稳定性与逼近程度
1)、稳定性不变
AF稳定:
DF稳定:;当T 很小时,数字滤波器增益很大,易溢出,需修正;4、设计步骤
;试用冲激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第38页/共72页;优点:;二、 双线性变换法;设计思想;2、双线性变换法的改进:
为避免频率的“混叠效应” ,分两步完成S平面到Z平面的映射。
① 将S平面压缩到某一中介的S1平面的一条横带域 ② 通过标准的变换将此横带域映射到整个Z平面上去。;3、双线性变换法的基本思路:
从频率响应出发,直接使数字滤波器的???率响应 ,逼近模拟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进而求得H(z)。;④ 将S1平面按 映射到Z平面得到: ;第45页/共72页;4、稳定与逼近情况;5、优缺点;第48页/共72页;预畸变;6、设计步骤
;10.7 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IIR数字滤波器:; FIR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一.线性相位特性;单位冲激响应 为实数,且关于
奇对称或偶对称,即;(1)h(n)偶对称,N为奇数;g;(2) h(n)偶对称,N为偶数;g;(3)h(n)奇对称,N为奇数;g;其中:;g;一、设计思想
先给定理想filter的频响 ,所要求设计一个
FIR的filter的频响为 ,使 逼近
二、设计原理
设计是在时域进行的,先用傅氏反变换求出理
想filter的单位抽样响应 ,然后加时间窗
对 截断,以求得FIR filter的单位冲激响应h(n)。;三、窗函数
1、基本概念
(1)窗谱:窗函数的频响的幅度函数亦称作窗谱。
(2)对窗函数要求
a)希望窗谱主瓣尽量窄,以获得较陡的过渡带,这
是因为过渡带等于主瓣宽度。
b)尽量减少窗谱最大旁瓣的相对幅度,这样可使肩峰
和波纹减少。
2、矩形窗
时域表达式:
频域表达式(频谱):
幅度函数:;3、三角形(Bartlett)窗
时域表达式:;频谱:;4、汉宁窗(升余弦窗);5、海明窗,(改进升余弦窗)
其窗函数为
频率响应的幅度函数为
其主瓣宽度仍为 ,(旁瓣峰值/主瓣峰值)〈1%
有99.963%的能量集中在主瓣内。;
四、设计步骤
(1)给定频响函数
(2)求出单位冲激响应
(3)根据过渡带宽度和阻带最小衰减,查P342表7-3,
确定窗函数及N的大小:由阻带衰减率 确定
窗函数,由过渡带宽确定N。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