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居-北国冰雪建筑文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中华民居:北国冰雪建筑文化 冰雪建筑是始于地下的。东北的古代民族为了在冰雪自然环境中生存,常为穴居,以深为贵。用九节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其中生一堆火,周围铺着树枝,柴草或皮张,用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还有筑城穴居,或冬则入山,居土穴中。 尽管非一日之冰,可冻三尺土深,而人居九尺地下,又燃一柴火,则可以御寒,如有山洞,其深更远,再有火燃,就更适于人居了。 但由于地下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加上人们可以利用木材,这样,使人从深地下走上浅地下。赫哲族早期居住名曰希日兔克,即地窖子,就是这种情况。 再后来,由于密封条件的改善,即用兽皮遮在木房内,外用土堆上或用泥糊上,内燃火这就使人在冬季从地下走向了地面。这也从赫哲族的马架子中看到这一点。 地上马架子是源于夏天临时住地的尖状窝棚(撮罗安口)和圆顶窝棚(昆布如安口)的。这些窝棚有些用毛草制成,有些用柳条制作。 为了采光,又怕漏风,先人们把墙壁开了一个洞,赫哲人曾用去鳞的鲢鱼皮做窗户封材,后用窗纸糊窗户。 而辽代女真族从穴居转变为筑室居住,据《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载: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复以板与樟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衣。 谈冰雪建筑文化时,不能不谈到炕。在我国,有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的习俗。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尽管现在北方城市楼房中,大部分已没有炕,而只有床了,但床的出现却比炕要早很多。据张国庆在他的北人尚炕习俗的由来一文考证,《新唐书·高丽传》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据此断定,高句丽人发明了炕,他进一步说明,在隋、唐之际,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受床和炉灶的启发,将二者合二为一,又经过改造加工而产生为炕。并传至东北各民族之中,后又传至黄河至秦岭以北。 爱斯基摩人在狩猎外出时,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们取结实的陈雪、压实的雪切成大城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砖间缝隙,在室内燃一把火,把表层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甚至在屋顶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门有一半在地下,门前还有雪砖造一拱型挡风墙。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户,用晒干的各种海兽肠子作窗户纸,可以透光。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许多西方建筑,过去冬季取暖则主要采取壁炉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间客厅,有大壁炉,在其中燃木料,使墙壁很热,成为火墙,靠这一火墙,整个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来了。

文档评论(0)

huifutianxia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文安县汇中商贸有限公司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1026MA07M9AL3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