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1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戏剧运动 2 二、以武汉为中心的戏剧运动 3 三、以重庆为中心的戏剧运动 5 四、以桂林为中心的戏剧运动 9 五、昆明、成都、贵阳、香港等地的戏剧运动 12 文2: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 16 一、抗战爆发前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7 二、中国西部科学院与抗战时期科技文化事业的内迁 17 三、中国西部科学院与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19 参考文摘引言: 21 原创性声明(模板) 22 文章致谢(模板) 22 正文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文1: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历时八年,绵延数省,其时间与空间皆随军事力量的进退和政治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其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也历经嬗变,极为丰官。由于时隔久远,资料遗失,今天,人们已很难详知其当年的辉煌盛况了。这里,我们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当时几个剧运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作一描述,以期勾画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基本轮廓。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戏剧运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感应这一国难,上海剧人最先作出强烈反应。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根据夏衍的提议将该组织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以适应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会上还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芦沟桥》,以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激励国人英勇抗日。该剧集合上海演剧界各路精英,由辛汉文、陈白尘等7人组成筹备演出委员会负责,崔嵬、张季纯、章泯等17人参加写作,洪深、唐槐秋等19人导演,上海影剧界100多人参加演出。如此前所未有的浩大集体行为,显示出上海剧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炽热的爱国情感。8月7日,该剧在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上演,立即轰动上海。观众反映甚为强烈,实为上海剧场中罕见盛况。演出日夜进行,直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才被迫停止。如同该剧《代序》中所言:“《保卫芦沟桥》是我们在战时工作的开始,我们热烈地希望这个剧本能够广泛地上演于前后方,我们更希望看过这个戏的观众,能和我们——和戏中所有的民众士兵们相共鸣”[1]。《保卫芦沟桥》实是上海剧人团结抗日的先声,是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是向国人发出的战斗呼唤。《保卫芦沟桥》的上演揭开了抗战剧运的序幕。继之,全国各地的文化界、戏剧界人士和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演剧的其它宣传活动。各种抗战演剧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初期抗战剧运呈现风起云涌的局面。“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8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卡尔登剧院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和救亡宣传队事项。会后,征得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同意,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并立即分派到上海各街头巷尾、电台、学校、广场开展抗日宣传。后又根据周恩来指示:“把大部分救亡演剧队设法组织出发到内地去作爱国抗战宣传工作。上海租界有五百万人民,要留下几个宣传队,准备上海四郊沦陷后,坚守宣传阵地”[2]。除10、12队留沪工作外,其余各队自8月下旬起,先后离开上海,向全国各地扩散,开始了他们辉煌壮丽的战斗历程。 上海救亡演剧队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抗战演剧宣传活动的开展。继之,上海影人剧团和中国旅行剧团也先后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向西南大后方进军,演出一系列抗战戏剧。全国其它城市如广州、桂林、昆明、重庆、贵阳等地的抗战演剧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抗战使中国戏剧运动进入又一个高潮期。 二、以武汉为中心的戏剧运动 1937年10月以后,京、沪失陷,武汉一时间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战剧运中心也随之移至武汉。当时,全国绝大部分戏剧工作者都汇集到汉口,各剧团先后进行公演,使武汉剧坛空前活跃起来。 10月初,救亡演剧一队演出由崔嵬、王震之、宋之的编剧的三幕剧《上海战争》,演出以炽热的爱国激情震撼武汉群众。11月初,救亡演剧二队演出洪深编导的《飞将军》、《米》两个独幕剧,也获得热烈反响。此外,熊佛西率领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抗战剧团演出了《后防》、《战歌》、《一片爱国心》、《电线杆子》;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了《塞上风云》、《夜光杯》、《前夜》、《回春之曲》、《阿Q正传》等剧目。而令演出达到高潮的,还是12月25日,武汉戏剧界为华北义勇军募捐筹款举行的联合公演,由军委会政训处抗敌剧团、怒潮剧社、救亡演剧二队、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国旅行剧团等10多个团体联合演出的由田汉编剧、洪深导演的《最后的胜利》,轰动了武汉三镇。 演剧团体和剧人的空前集中,客观上具备了戏剧界联合起来的基础。于是,一个统一领导全国戏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