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pd缺乏症学习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g6pd缺乏症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科学之眼“越来越亮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摘要:Ruska和Knowll在1932年(有说是1931年和1933年的)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并且极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七十年代电子显微镜终于实现了人们直接观察原子的长期愿望,电子显微镜成了“科学之眼”。一门新兴的电子显微学因此而诞生。而Ruska也因此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在生命科学,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细胞学、组织学、病毒学、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面貌,促使生物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它也成为生物学、医学、农林等学科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我国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显微镜,应用也越广泛,不少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相关的课程。“科学之眼”不仅在外国,在我国也会越来越亮,开花结果,前途光明。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透射显微镜 正文:电子显微镜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其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尤其是细胞学的研究方面才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电子显微镜的总体发展历程。 一.电子显微镜的总体发展历程 人类对于生物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在300年前创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发现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的微生物世界。这是显微镜第一次显示其巨大作用。 早在一百年以前,朴率克(Plucker)就曾在盖斯雷管的阴极近管壁上发现过一种黄绿色的光辉,但他当时对这一现象并无认识,未予重视。自从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与光一样,具有波动性的假说和1926年Busch发现了旋转对称、不均匀的磁场可作为一个用于聚焦电子束的透镜,就为后来的电子显微镜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打开了电子光学的大门。经六年后,到1932年克诺露(Knoll)及鲁斯卡(Ruska)等人首次发表了关于电子显微镜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试制成功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为了获得较大的放大能力,人们又研究制造了短焦距的电磁透镜,它除了会聚透镜外,再利用两个透镜作连续两次的造像。到1934年鲁斯卡和马顿(Marton)分别制成了新型复式电子显微镜。近代的电磁式电子显微镜在具体结构上已经有了很大改进。 Ruska和Knowll在1932年(有说是1931年和1933年的)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并且极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七十年代电子显微镜终于实现了人们直接观察原子的长期愿望,电子显微镜成了“科学之眼”。一门新兴的电子显微学因此而诞生。而Ruska也因此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在生命科学,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细胞学、组织学、病毒学、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面貌,促使生物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它也成为生物学、医学、农林等学科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我国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显微镜,应用也越广泛,不少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相关的课程。“科学之眼”不仅在外国,在我国也会越来越亮,开花结果,前途光明。 如果说,光学显微镜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第一次飞跃,那么可以说,电子显微镜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第二次飞跃。的确,光学显微镜使人类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和细胞,揭开了许多生物界的“谜”,但是因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波波长的限制,使更多的“谜”仍无法解开。而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作为光源的,电子束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得多,使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大幅度提高。从此,人类用电子显微镜揭示了细菌、噬菌体、类病毒、DNA和蛋白质大分子等,甚至获取了“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原子像。 总体历程了解后,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1924年,德国科学家德布罗意(De Broglie)指出,任何一种接近光速运动的粒子都具有波动本质,Davisson和Germer以及Thompson Reid用电子衍射现象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发现电子波长比X光还要短,从而联想到可用电子射线代替可见光照明样品来制作电子显微镜,以克服光波长在分辨率上的局限性。1926年德国学者Busch指出“具有轴对称的磁场对电子束起着透镜的作用,有可能使电子束聚焦成像”,为电子显微镜的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931年,德国学者诺尔(Knoll)和鲁斯卡(Ruska)获得了放大12~17倍的电子光学系统中的光阑的像,证明可用电子束和电磁透镜得到电子像,但是这一装置还不是真正的电子显微镜,因为它没有样品台。1931—1933年间

文档评论(0)

zjq1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