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收购九龙仓.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九龙仓收购案;九龙仓业务蜕变,股价低估;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李嘉诚率先出手,后继无力;沈大班出马助怡和,李嘉诚鸣金留情面 ;据说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不敢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 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仓将会是一枕黄粱。 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 ;李嘉诚退出收购,包玉刚强势登陆 ;文华酒店两强初联手, “阁仔会议”一箭射三雕 ;李嘉诚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 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对李嘉诚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三十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 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结交了包玉刚,联系上沈大班 交了朋友、打了英资、发了横财 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九龙仓收购案的意义;蛇吞大象 李超人入主和黄案 ;背景;祈德尊食欲过盛,李嘉诚乘虚而入 ;李嘉诚留情在前,包船王感恩相报 ;包氏的船王称号,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汇丰的支持。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二十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与汇丰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不过汇丰并没吃亏,当年每股1元,现在以7.1元一股出售,股款收齐,汇丰共获利5.4亿港元。尽管如此,仍给予李嘉诚极大的优惠,沈弼在决定此事时,完全没有给其他人有角逐的机会—一锤定音。 ;1979年9月25日夜,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持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难以令人置信,难怪和黄前大班韦理,会以一种无可奈何、又颇不服气的语气对记者说:   “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十多亿美元的资产。”;《信报》在评论中指出:   “长江实业以如此低价(暂时只付20%即1.278亿港元)便可控制如此庞大的公司,拥有如此庞大的资产,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次重大胜利……;一、背景---怡和系志不在此,包船王寻机上岸 ;船王包玉刚爵士则对前景表现得信心十足,包爵士不甘心于已建立的世界上最大之独立船队,因而积极推行他的上岸大计。不断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及购入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及股票。而包爵士上岸后第一块猎物便是怡和系的九龙仓。 ;九龙仓惹人垂涎,大股东控股不力;在70年代初期,九龙仓为应付多个大型收购项目和发展计划而大量发行新股,结果是造成大股东置地的拥有权下降和九龙仓股价极度偏低。在70年初,置地拥有九龙仓的股权只有10%左右,而九龙仓股价亦徘徊在12元至13元之间。基于这两个因素,包玉刚爵士便选中九龙仓为收购对象。 ;二 初斗—包玉刚初入董事会,怡和系不慎失先机;怡和及置地以邀请包玉刚及吴光正两翁婿入董事局作为缓兵之计,暗地里积极保卫其控制权。在1979年底,置地宣布收购信和证券所持有的全部九龙仓股份,令置地亦拥有近20%的九龙仓股权。 包玉刚知悉置地暗中吸纳九龙仓之际,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同时在市场内收购九龙仓,令其拥有权用到30%,仍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当时一般人均觉得包玉刚爵士已占先机。置地的“保卫战”已迟了一步。;包玉刚步步紧逼,怡和系进退两难;如果置地要争持到底,斗买九龙仓,则恐力有不及:当时九龙仓在双方抢购下已升到67元,要增购至与包玉刚同等持股量需要超过7亿元(因九龙仓必定进一步上升超过 70元的关口) 当时利率高走,最优惠利率亦达14厘,向银行融资购入九龙仓极不划算,此举将会对集团的财政结构有不良影响。 如通过增加发行股本以筹集资金增购九龙仓,则又恐重蹈九龙仓之覆辙,造成流通大、股价低,极有可能令华资大户改打怡和及置地之主意,变成保车弃帅之局,而事实上后来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权数度受到挑战,证明此点并非过虑 ;怡和系金蝉脱壳,包玉刚技差一筹;置地的策略是先

文档评论(0)

wefe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