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课堂)电子版本.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传 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颜师古注《汉书》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3、注 是注释的通称。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4、笺 是表识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 (二)章句类 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如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每篇按意义分为若干章,每篇末用“章指”概括全章旨意。 趙岐《孟子章句》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襄,諡也。魏之嗣王也,望之無儼然之威儀也。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就與之言,無人君操柄之威,知其不足畏。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卒暴問事,不由其次也。問天下安所定?言誰能定之。吾對曰:‘定於一。孟子謂仁政為一也。‘孰能一之?言孰能一之者。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嗜猶甘也。言今諸侯有不甘樂殺人者則能一之。……”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 义疏的体例: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晋杜预的注,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四)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如王先谦《荀子集解》: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解,如王念孙、郭松焘、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先谦案”表示 。 魏·何晏《論語集解》 子曰:“《詩》三百,孔曰:“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猶當也。”曰:‘思無邪。’”包曰:“歸於正。” 《注》中孔指孔安國,包指包咸,二人都是西漢著名的學者。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四、古注的常用术语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古书注解逐渐形成一些程式化的用语,我们称之为古注的术语。不同的术语,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书注解,必须对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有所了解。 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谓之 (1)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2)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3)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4)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辨析同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作:“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 《穀梁传》作:“二穀不升谓之饥,三穀不升谓之馑 ”。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被释词在前)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之”是一般性释义)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相当于“说的是”、“是指”、“指的是”。 有时也用于讲解句意,相当于“这句话是说”。 例如: 《孟子》:“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礼记·檀弓

文档评论(0)

135****96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