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八
27 年前,一个仅读过 5 年小学的农家女子,在丈夫英年早逝后,
以难以置信的坚强毅力,用她柔弱的双肩,挑起沉重而艰难的家庭重
担,铁心守寡 20 多年,养大了 5 个未成年的儿子,哺育出 4 个出类拔萃的大学生,其中一个赴美国留学,考上了博士,一个成为博士生导
师、国家级审计师。除老三因故缀学居家务农经商外,四个大学毕业的儿子都走上了为国效力的工作岗位。这个使人刮目相看的农村妇
女,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母亲,就是蜗居石门西北山区 50 年,如今已年届花甲的徐兰春大姐,熟悉她的年青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徐妈妈”。
弱肩撑起一个破碎的家
徐兰春原本有一个虽然比较清贫但却温馨的家。 19 岁那年,文弱俊朗的青年教员陈加梦闯进她的寂寞青春,成为入赘徐家的上门女
婿。虽然丈夫每月仅有 20 多元薪水补贴家用,但因徐兰春“手有一双,嘴有一张”,做事麻利爽快,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结婚第三年,生下大宝儿随母姓,起名徐连谟;隔两年又添了二宝儿,随父姓,取名陈秒谟。丈夫见妻子温柔体贴、贤慧能干,生了两个儿子后,还想再添一个女儿承欢膝下。那时计划生育政策尚未提倡、落实,妻随夫愿,不加节制,差不多每隔两年生下一胎,到第 5 年还是个男孩时,丈夫陈加梦满脸遗憾,很不情愿地“遇
上红灯刹车”,做了绝育手术。 5 个梯子墩儿般的活泼孩子虽然增添了
第1页共5页
不少生活乐趣,但却给这个收入微薄的半边农户埋下了日后极端困难的危机。
天有不测风云,灾难不幸降临。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是非曲直难分的年月,性格耿直内向的丈夫陈加梦面对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日为教学操劳,夜为家庭费力,几乎心力交瘁,加上在单位受到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公正待遇,精神受到难以承受的挫折和刺激,引发脑神经疾病,住院治疗两年,欠下一屁股债务,再也没有走上教学讲台。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初,趁妻子徐兰春外出,哄走几个不
懂事的孩子,他狠心悄然自绝于人世。这一年,大孩子不满 10 岁,小的不到 3 岁。突遇意想不到的家庭惨剧, 33 岁的徐兰春当时如五雷轰顶,肝胆俱裂,几次昏倒几次醒。在极度悲痛中料理了丈夫的后事,
手拉着 5 个幼小的孩子,她又从丧夫的悲痛中顽强地站起来,用她柔弱的肩头撑起这个破碎的家,开始在茫茫苦海中挣扎、拼搏。
让儿去圆自己失去的梦
徐兰春 1944年 5 月出生在石门县太平镇五里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生下地父母就用一块布包了 3 天没给奶吃,幸好命大没断气。父亲重男轻女, 10 岁时才让她发蒙读一年级。生了 5 个女儿两个儿子后,在她 12 岁时把她过接给了无儿无女的姑母和姑父。因为不是亲生的骨肉又是个丫头,一直受养父养母的虐待与岐视。晚上不准点煤油灯,上床睡觉不准穿衣;下雨上学给一把烂雨伞,风吹坏了还要挨打;一元多的钢笔一期只准用一支,丢了坏了也不给买。总认为丫头
第2页共5页
是赔钱货,考取了完小不让读。她死磨活缠读了 3 个多月 20 多里路的
跑学,好不容易争到养父母同意上完小读寄宿的机会,遇上搞“三面红旗”大办农业、大炼钢铁,白天为修供销社搬砖搞基建,晚上打起火把为大跃进敲锣打鼓喊“吆吆喝”。别人考上初中高高兴兴地上学读书去,自己 15 岁就失学了。从此回家生产“一丢三尺深”,斗大的字认不到一箩筐,成为她的终生遗憾。为了圆自己失去的读书梦,她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成为“睁眼瞎”。
丈夫去世后,徐兰春带着 5 个孩子艰难度日。她丈夫去世的那一
年,正处于中国发生巨大转折的前夕,偏远闭塞的石门西北山区仍然沿袭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农民还是“凭工分分粮食”,靠集体过日子。那时有劳力才有地位和收入。徐兰春孩子多,家务重,不论怎样拼命赶,底分总是上不去。甲等妇女劳力每天上工评 8 分,队里欺她幼儿寡母只给评 6 分。一年干出头,包括出肥
加分总共不到 3000分,每 10 分为一个工日,每个工日不到 3 毛钱,年终结算,除去分配的 3 成正粮, 7 成杂粮,还超支倒找队里 180元。无论怎样节俭,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有人念她“儿多母苦”,劝她
过接几个儿子给别人,可她咬紧牙关,断然回绝“猪养的猪爱,狗养的狗疼,日子过得还苦些,我决不把自己的孩子过接给别人。”母子同心,勤耕苦做。白天,母亲在生产队出工搞生产,两个大些的儿子上学读书;晚上,母子 6 人齐上阵,打的打火把,拿的拿电筒,在自
留地里挖地翻田种饲料,养猪卖钱交学费。到 1980 年,5 个儿子全上
第3页共5页
学,大的成绩优秀考上石门一中,小的也发蒙上了一年级,开支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难。邻居亲友又劝徐兰春“只有挑起箩筐买谷的,哪有挑起箩筐买字的,哪么不叫大些儿子下学帮你搞生产,免得一个人在屋里为天难。”徐兰春再一次给这些“好心”人一个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