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危害公共安全罪.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刑法学分论;第三讲:危害公共安全罪;如何理解“不特定”? 实践错误:从不特定的角度理解公共安全,所谓的不特定指单纯的事前不能确定某个被害对象。(例如,随意扔砖头,砸着谁是谁,危害的不是公共安全,而是个人的生命、健康权) 正确的解读:“不特定”本身必须蕴含向多数发展的可能性,也唯有存在向多数发展的可能性的情形,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中所指的“不特定”(例如,从天桥向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仍啤酒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特定指潜在的多数。 基于以上分析,特定与不特定无关紧要,而在于行为是否在客观上具有危及现实或潜在多数人的安全的性质(林山田:公共危险罪乃指足以造成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死亡,或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以及财物受损等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 观点:基于“不特定”概念要参照“多数”,因而没有必要保留此概念(特定与不特定本身也具有模糊性)。;什么是“多数”? 案例一:行为人出于报复的意图,点燃位于荒郊野外的一所独立平房(周边无民宅或其他建筑,且行为人在过程中十分注意对火势的控制),将当时正在熟睡的被害人一家五口全部烧死,危害公共安全? 案例二:行为人对一个正在运营的酒吧放火(周边无民宅或者其他建筑,火势也没有蔓延的可能性),危害公共安全? 结论:考虑到公共安全属于社会法益的范畴,故所谓的“多数”不仅指的是所涉对象的数量,而且要求所涉对象必须体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性。 注意:以“多数”为核心来理解“公共”的概念,是就单一行为本身在客观上具有危及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而言,而不是就数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而言(数行为不能集合为一个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案例一:2007年4月1日,被告人徐某受吉林市雾淞旅行社的委派,带领‘夕阳红’旅游团一行40 人经昆明、大理来到丽江古城四方街游玩,途中因不理解昆明导游(地陪)彭丽萍的工作方法而产生隔阂,加之在古城,被告人担忧所带游客走散,便与彭丽萍发生争执。彭边哭边打手机离开后,被告人徐敏超走进古城四方街东大街食品公司门市专营工艺品商店内,问是否有刀,当店主寸锡莲拿出一把长约22 厘米的匕首时,被告人徐敏超即夺过匕首,将寸锡莲刺伤,后挥动匕首向四方街广场、新华街黄山下段奔跑300 余米,并向沿途游客及路人乱刺,造成20 人伤害。经法医鉴定:有重伤1 人,轻伤3 人,轻微伤15 人,未达轻微伤1 人。 案例二:2006 年4 月14 日至2009 年5 月10 日,被告人雷号生为寻求刺激,在嘉禾县、桂阳县多个乡镇,趁学生放学或上学之机,多次使用废弃的注射器、锥子、自制铁锐器( 有倒钩) 等凶器刺伤中小学女学生的胸部。造成唐艳丽、黄小芳、李娜等24 名中小学女学生不同程度受伤。其中肖利平被刺后当场死亡; 唐艳丽、谢某某构成轻伤。法院判决指出,“被告人雷号生为了寻求变态的心理刺激,针对不特定的中小学女学生,四处寻找侵害的目标,故意用废弃的注射器、锥子、自制带钩的铁锐器等物刺伤女学生的胸部,作案时间长、地域广,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恐慌,危害公共安全,并造成一人死亡、二人轻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公共安全中 “安全”的理解 传统观点:生命、身体或者财产的安全(直接依据:115条1款中有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表述); 问题一:单纯的财产安全,是否属于公共安全? 观点1:“或者”表达的是一种选择关系,单纯危及财产安全亦是公共安全; 观点2:单纯财产安全不是公共安全; 如果单纯财产安全也属于公共安全,则集资诈骗等亦危及公共安全; 如果一种方法只危及财产安全,而不危及人身安全,则这种方法不可能被认为是114条的“危险方法”; 若是认为单纯的财产安全也属于公共安全,则势必无法合理地处理本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之间的关系(放火烧与推倒毁坏建筑,处罚严重失衡) 114条是具体危险犯(对财产仅仅有危险为什么要处罚?);115条2款处罚过失的侵害(对财产的过失侵害为什么要处罚?财产罪中无过失犯);问题二:除了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之外,公共安全还应包括什么内容? 结论:工作生活的平稳与安宁(124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等); 总结: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多数人(现实多数或者潜在多数)(多数还需要具有社会性)的生命、身体的安全以及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第二个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及其类型 构成要件: 实施了危害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 造成了危险或者侵害结果; 故意(不要求结果,仅具有风险即可)或者过失(要求具体的侵害结果); 犯罪形态: 结果加重犯(例如115条1款;119条1款); 普通的实害犯(例如失火罪、交通肇事罪); 具体的危险犯(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 抽象的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