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沙家浜的简短红色故事
1. 沙家浜的历史故事 《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剧。在众多现代戏中,北京京剧团依据沪剧移植演出的《芦荡火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瞩目和好评,后来,依据各方看法,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剧名改为《沙家浜》。历史中真实的“沙家浜”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 戏中,郭建光的艺术抽象光荣照人。那么,这个艺术抽象的生活原型是谁呢? 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辈夏光。夏老是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与了如火如荼的农夫运动,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掌管的武昌中心农夫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得到了联系。 抗日战斗迸发后,他参与了新四军,1938年重新加入党的组织。抗战初期,曾任陈毅同志率领下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材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史工作会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是真实的,郭建光也确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沪剧《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也说,革命前辈夏光同志就是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谁是阿庆嫂 《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宠爱,常演不衰。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依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旧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传魁”其人 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现实中的胡传魁是不是这样呢?胡传魁的生活原型叫胡肇汉,和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胡肇汉是一个身材矮小,目如鹰隼、阴险刁钻的宰人魔王。他是湖南岳阳人,兵痞出身,1926年担当国民党保安特务团团长。1939年春,新四军东进江南,攻击虹桥机场日军,炸毁鬼子飞机,声威大振。胡肇汉脚踩两只船,赶忙与新四军联合。 1940年春,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非常严峻,胡肇汉发生动摇,他在投靠国民党军的同时,又与汪伪政权搞得火热,并与日寇达成默契,一同攻击我新四军后方医院。胡肇汉的便衣短枪队常常幽灵似地出没于阳澄湖水域,对我新四军不断骚扰,成了东路抗日部队的心腹之患。这时的胡肇汉已堕落成为与人民为敌的政治土匪。 1950年9月15日深夜,匪首胡肇汉等28名顽匪埋伏到上海预备进行破坏活动时,被我公安机关一网打尽。1950年11月28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宣判胡肇汉、王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 沙家浜有哪些军民并肩勇敢抗战的故事 沙家浜革命传统训练馆位于沙家浜镇。 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设室”;后于1988年6月改建为“沙家浜革命展览馆”;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训练馆”。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展厅陈设共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训练馆是生动的德育基地。 1969年,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刚刚从上海警备区动员处副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费介成,来到了在抗日战斗时期他已经战役过的横泾公社。他是当年在此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之一,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剧情的见证人。 费介成来此的目的,是想在这块他和他的战友已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建立起一块丰碑,以记载那一段血与火的战役岁月,留念在此勇敢战役、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他靠着惊人的记忆,不顾年迈体弱,在阳澄湖畔,踏遍一块块旧战场,寻访一个个知情人。 在北泗泾,他会见了当年的抗日乐观分子苏贻民老妈妈。在抗日战斗最艰苦的岁月里,正是这位老妈妈象对本人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看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平安转移。 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遭到严刑拷打。这些状况费介成假如不说,当地的人谁也不晓得。 在龚家浜,费介成见到了于银生老人。于银生说:当时的新四军印报所常常活动在龚家浜一带。 有一次,印报所要转移,有20箱铅字托付于银生保管。为了确保平安,于银生就一个人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