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教师版).docx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教师版).docx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 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 目录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唐】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20.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遂 B. 虽 C. 者 D. 所 21. 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 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 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 “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22. 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 23. 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 【答案】20. C 21. A 22. 韩愈引用法律条文及解释作大前提,以演绎推理辩驳;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者、宦官宫妾等作类比辩驳;举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②③两段又有以父名“仁”、父名“骐期”“杜度”作归谬反驳。 23.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新旧唐书的“卒”“竟”做了明确的表达;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听□不察”意思是“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故“听□”译为“听到这种议论的人”,只有“者”表示“……的人”,可以做主语,因此所填应为“者”。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说法错误,第一段中只出现因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需要避讳一事众人的态度,认为需要避讳,第一段中韩愈没有明显态度表明反对避讳,他只是建议李贺去参加考试。 C.“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皇甫湜的话“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说明他是认为韩愈必须辩明

文档评论(0)

一脚踏进桃花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