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钻孔伸长仪 1、测量系统 2、测量原理 探头内的感应电路在接近感应环时,将引起蜂鸣器报警,并使指示器上指针偏转,当指针达到峰值时,探头中心正好对应感应环,利用电缆和标尺上的刻度,即可测得探头中心相对于地面的深度,从而求得感应环的高程,通过两次测量就可得到感应环的下沉。 3、测量精度:±1.5mm 钻孔测斜仪 1、测量系统 2、测量原理:当摆锤倾斜时,两线圈电感不同,倾斜量就转化为电量 3、测量精度:6mm/25m 一、测斜仪操作过程 (一)步骤: (1)开机 (2)Inclinomerer ↓ (3)New↓ (4)AD(设置钻孔号,用α键) (5)599250↓(选择传感器类型) (6)10↓(输入测量深度,用α键) (7)10↓(输入测量步数Number of steeps) (8)start readings now (开始读数) ↓ (9)选择轴 A1§B1……↓ (10)选择开始点 Bottom to top ↓ (11)选择记录方式 Manual↓ ???????????????????????????????????????????????????????????? n号点的下沉速度 式中:Wnm-1 、 Wnm—分别表示m-1次和m次观测时 (即前、后两次观测)n点的下沉值; t—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 n号点的横向水平移动 横向水平移动是垂直于观测线方向的水平移动,计算时需要注意正、负号。 计算取值规定: 下沉,水平移动,横向水平移动1mm 改正数,倾斜,水平变形,下沉速度0.1,曲率0.01 5.4.1 绘制图形 1、图的比例尺选取 水平比例尺与测站平面图一致:1:1000,1:2000 移动变形比例尺根据需要选取 2、各图表示的内容 1)曲线图:地表移动变形曲线w,u,i,k,ε,v 2)断面图:地面,测点位置及编号,表土层厚度,岩层柱状,采空区位置,煤层开采厚度,倾角,各次观测时工作面位置 3)平面图:测点实际位置,地形,地物,钻孔,保护煤柱边界线,工作面每月推进量及每次观测时工作面的位置,回采边界,地表裂缝、塌陷坑的形态及出现日期 观测线的地表移动变形曲线图 地表移动和变形曲线图 绘图点的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进行: ①下沉、水平移动直接绘在点的上方; ②倾斜、水平变形绘在线段的中点; ③曲率绘在两线段的中点。 3、一个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成果: (1)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形状、大小,以及各种角值参数(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 (2)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变形分布及其特征,移动变形最大值及其位置; (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移动变形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应地表移动动态参数(起动距、超前影响距、超前影响角、滞后距、滞后角等); (4)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的变化及与工作面的相应关系; (5)地表移动各个阶段(初始阶段、活跃阶段、衰退阶段)的延续时间及地表移动延续总时间; (6)工作面开始回采到地表开始下沉的时间; (7)地表移动预测参数(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影响传播角、拐点偏距等)等。 例题:某矿在一长壁式开采工作面上方地表设置一个观测站,倾斜方向设一条观测线,沿走向方向设半条观测线。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75m,煤层倾角15°,开采厚度2m。工作面走向方向有一侧为采空区,另外一侧为煤柱。工作面走向长180m,倾斜长150m,工作面推进速度为20m/月。 例题 例题 5.5 采动区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 5.5.1 监测网和观测点的设置 5.5.2 监测网和观测点的精度设计 5.5.3 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 5.5.1 监测网和观测点的设置 监测网的设置 高程监测控制网 平面监测控制网 基准点 稳定基准点 观测基准点 高程监测控制网布设原则: 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域外,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基准点不宜少于3个; 基准点与工作点连接成网,网形线路应合理简短; 基准点的标志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浅埋层标志或深埋标志。 平面监测控制网布设原则: 根据不同的变形观测对象,布设不同的监测控制网。 基准点及工作点的选点和高程控制点相同; 平面监测控制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必要时可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观测点,尽可能纳入监测网内统一平差,以消弱因分级传递带来的误差影响; 观测点和工作点通常应设置观测墩,并安装强制对中装置。 观测点的设置 能反映建(构)筑物变形特征 布设在建(构)筑物变形明显的部位 避免障碍物的影响,便于长期观测和保存 布设要求: 5.5.2 监测网和观测点的精度设计 观测点精度设计 采空区上方建筑物变形观测取用的精度标准,一般按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的要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