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祠重修竣工庆典致辞(共4篇)
第1篇:艾氏宗祠重修落成庆典贺词艾氏宗祠重修落成庆典贺词
尊敬各位来宾、各位艾族同胞、各位乡亲:
盛世肇祥瑞,和谐沐春风。在改革开放、社会和谐、人民健康、太平盛世的今日,艾氏宗祠经过族人共同努力,今日终于落成了,值此盛典之时,我谨代表征村乡党委、政府对艾氏宗祠落成表现热烈的祝贺,并对全体艾族同胞和加入盛典的嘉宾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艾氏宗祠落成庆典,这是艾氏同胞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乡人民的一件大喜事。艾氏作为中华民族姓氏中的一员,是中华姓氏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堪和其他姓氏并肩媲美;你们艾氏族人勤奋勇敢、心地善良,重情义、讲信用,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在参加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再次表现感谢!同时,也希望艾氏同胞,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先辈的高尚美德、开创后辈伟业、继承先祖们的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社会,在征村人民勤奋致富奔小康征途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深信艾氏宗祠的落成,一定会给你们艾氏同胞带来吉祥、带来健康、带来兴旺发达的好运。最后,敬祝全体艾氏同胞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幸福、万事如意!恭祝艾氏万代兴隆、子孙鼎盛!
第2篇:重修宗祠的倡导书重修宗祠的倡导书
各位陈氏宗亲、乡亲、社会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间,历史悠久,现已定为广东省文物维护单位。解放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陈氏大宗祠内兴办起小塘学校,自此小塘陈氏大宗祠一直作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小塘学校为小塘村培养出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了教育事业,小塘陈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贡献,因学校教育事业所需已几经改建,现在小塘陈氏大宗祠仅剩下前门大厅,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败,风光不再。
小塘学校在今年九月搬迁到新校舍,原址归还给陈氏大宗祠。所谓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陈氏大宗祠,势在必行。经小塘村两委会及乡亲父老商讨议定:
在原址上重修小塘陈氏大宗祠,恢复其原貌,如之共缅圣祖,光大先辈之业绩,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环境,福延后代,惠泽乡里,庇佑子孙。修祠建堂业之崇高,行之艰巨。要修好陈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陈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导全体乡亲、族人鼎力相助捐资,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襄善举,筹集资金。恳切希望陈氏子弟及各乡亲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尽心倾力诚孝,众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陈氏大祠堂之大业。捐款数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铭志留念。我村两委会将专门成立筹备组,统筹资金及修建工作。欢迎热心人士亲临垂询、监督、指1导,共同搞好小塘陈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恳请社会各界人士、乡亲、族人踊跃参加。
祖德泱泱,祖祠煌煌;
万世永垂,方土永康!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修宗祠的倡导书,希望对大家有所辅助。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第3篇:重修大宗祠倡导书重修大宗祠倡导书
xxxx大宗祠,是我xxxx的象征,亦是我族根之所在!宗祠稳固,始祖公安坐其中,佑我族人长安,是我族人的共同夙愿。
追溯xx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距今已历172载!翻开族谱的扉页,从字里行间渗出馨香,当年我们的先贤,经过多番的努力,筹备近五十年,才完成族人的心愿,兴建起xx大宗祠,过程可谓艰辛重重。随着岁月的流逝,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加上白蚁的蛀蚀,后座祖堂的上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坍塌,后用锌铁瓦重盖,一直沿用至今。宗祠的前座金中架杉桁等,亦惨遭白蚁、水渍的遗祸,居左边的金中架现已约莫下沉十几公分,凡落雨天,杉桁俱湿,墙体剥落,整座xx大宗祠,大有不胜岁月的重负,行将倒塌之虞!
xx大宗祠曾在上世纪20~40年代间用作办学,培养村中子弟,校名唤作“崇德学校”,而当年上学最年幼的学子,现现在已是两鬓花白的八旬老翁了。曾记得2009年8月,旅居加拿大的我族宗亲古大彦先生(版画家古元之子)回到故乡,第一件大事就是上大宗祠向始祖进香。步入祖祠,醒目的“崇德堂”牌匾三次大字映入眼帘,他眼眶都濡湿了,似乎欣然若有所思。后来古大彦先生告诉我们:“父亲古元曾告诫他,家乡的‘崇德学校’就是他当年的启蒙学校。”虽事隔数十年,古大彦先生一直将这番说话铭记于心。今日有幸目睹父亲的启蒙摇篮,更是思绪万千,对“崇德”二字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和那些硕果仅存经已是凤毛麟角的当年学子闲话家常,说起崇德学校的旧事,他们都会像一次老顽童一样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当年的后门山古树参天,有两人合抱不外的大松树,林中茂密,四时水果应有尽有,生态盎然。更是雀鸟繁衍的理要场合。他们一下课,就抓紧时间去掏鸟蛋、捉雀仔、采野果,然后又结伴偷偷去大碑沟冲凉,捉鱼摸虾,后来又不知怎样被老师、父母知道,又如何处罚他们,忆述起来事情恍如发生在昨日,但一讲起现今的大祠堂,却残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