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三)(1)
四、今天我们怎么样超越鲁迅?
鲁迅的“海拔”
那么,鲁迅的失败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呢?我过去跟大家讲过,一个人的学术的进步,是“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就是在一百斤上加一斤很容易,但是没有任何意思。你一定要在千上加两,那才是真正的贡献。假如所有的思想大师在这个地方都已经无计可施,而你却能加上一个字,那你就是成功的。在与鲁迅对话的时候,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态度。什么地方是鲁迅的一千斤呢?我觉得他的一千斤就表现在他发现了中国的“如迷”、“如梦”、“如仆者”、“如病者”,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使之“醒”、使之“觉”、使之“苏”、使之“起”,但是,他使之“醒”、使之“觉”、使之“苏”、使之“起”的方法却毕竟并非最彻底的和最进步的。因为他是用以毒攻毒的办法来面对这个世界的。鲁迅自己就讲过,敌人的棍子打来,你就用更大的棍子去打,去跟他对打。这种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远讲不出来的。相比之下,鲁迅永远像李逵,永远像武松,但他为什么永远就不能像一个踌躇的、延宕的、为人类稍微迟疑一下的哈姆雷特呢?这里存在着鲁迅的悲剧。鲁迅的思想里充满了毒素,而他的深刻也恰恰就在于他的毒。他就是因为太有毒了,所以才最深刻。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年轻人不要去过多地看鲁迅,鲁迅不是中国的年轻人所能看的,鲁迅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毒,这个人是巨毒产品。如果你能够知道他的这一特点,你就能够跟他学到东西,你如果不知道他的特点,你跟他就什么也学不到,鲁迅也有他的伟大。他的伟大就是为我们这个民族找到了一个思想高度。这就是写就了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的共工篇章,他引发了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的思想洪水和文学洪水,而这种洪水可能造就鲧,也可能造就禹。究竟为“鲧”还是为“禹”,就是我们作为后鲁迅时代学者的选择。我们怎么样超越鲁迅?让失败的鲁迅成为我们的骄傲,让鲁迅的失败成为我们的教训。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最重大的课题了。
我总觉得,似乎全属偶然,数百年来,中国只出了一个鲁迅;偏偏又是必然,数百年来,鲁迅只出在中国。鲁迅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最高海拔。将近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再次回眸鲁迅,我们仍然能够强烈感受到鲁迅的魅力。然而,更多的却是深深的遗憾。既石破天惊,又功亏一篑。失败的鲁迅所拼尽全力抵达的终点,竟然只是西方大师慨然上路的起点。思之令人感慨唏嘘。
鲁迅的失败在于信仰维度的缺席。环顾整个世界,信仰的维度犹如巨大的精神杠杆撬动了人类社会。但是,也许是因为这个精神杠杆的支点实在太远,没有特定的人文背景,根本无从把握。鲁迅无疑也缺乏这一特定的人文背景。更何况,中国人实在太古老了,他们一出生,就有五千年。每个中国人都无异一个古老文化的传承者,在他们的身上不断散发出腐朽文化的臭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千年一律的格局,中国人必须学习西方,必须盗来普罗米修斯之火。然而似乎是一种宿命,在整整一个世纪之后,我们不能不说,皓首穷经的中国人尽管始终把与世界接轨作为自己奋斗终身的目标。但是目标却遥遥无期。不但遥遥无期,阴魂不散的封建幽灵甚至还在以有形无形的方式悄悄修复着原有的版图。借助外来文化注入的一点新鲜血液,很快就被传统文化的“白血球”所包围,很快就一切依然故我。在创新中守旧,在前进中倒退,这一切已经是让我们见惯不惊的伎俩。鲁迅自然也不能例外,古老的传统文化,同样遮蔽了他的双眼。
具体来说,鲁迅的失败固然也有客观原因,例如面对国家兴亡、制度更替。因而很可能在发现生命本身的绝望问题,同时也发现了民族的绝望问题。这无疑有可能导致错过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契机,以致即便是探讨形而上的本体问题,也必须承诺它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济世良方。国家命运的呼唤,民族苦难的呼唤,学生鲜血的呼唤,做人良知的呼唤,使得鲁迅自愿把书斋改成了堡垒,只顾趴在壕堑里向无处不在的敌人猛烈开火,并且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找到了摆脱内心矛盾的途径。但是,我们不能不问的是,同样面对国家兴亡、制度更替,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就没有错过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契机?为什么就没有把书斋改成堡垒,而且趴在壕堑里向无处不在的敌人猛烈开火?
“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
事实上,从更为根本的角度说,鲁迅的失败还有其主观的原因。这主观的原因,就是个体的不尽成熟。
我们已经说过,王国维、鲁迅对于审美与个体的对应的意识是一大贡献。遗憾的是,这个“个体”却并不成熟。西方的个体是与终极关怀遥遥相对的,但是在引入中国这样一个信仰缺席的文化中时却解体了。个体之为个体,被中国传统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狂者”所取代;终极关怀之为终极关怀,也被传统的“安邦定国”的“救世”所取代。不难想象,当鲁迅呼喊“尊个性而张精神”时,心中想到的无非是一种嵇康式的“师心使气”,一种“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快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