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哥本哈根学派
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形象地比喻说,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像一座巨大的屏风,自东北绵延至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自大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一条输热管道为丹麦王国送来春光。的确,斯德哥尔摩像一个寒冷的地方,距离它不远的哥本哈根却四季分明,湿润朗泽,怡人的气候和温暖的海滨,塑造了安徒生“海的女儿”和美丽的童话……
1922年11月,哥本哈根显得格外喧闹,人们喜气洋洋,议论纷纷。原来,从斯德哥尔摩传来特大新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尼尔斯?玻尔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玻尔是丹麦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个小小的国家,能在科学研究领域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怎能让人不高兴呢?
玻尔专门研究原子结构,在微观物理学方面取得了让爱因斯坦等超一流物理学家都吃惊的业绩。 获奖那一年,玻尔教授只有37岁。
玻尔早年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高足。在学期间,他掌握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优良传统的真谛,先后发表了史称“物理学伟大的三部曲”的论文,奠定了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回国后,玻尔致力于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先进水平。20世纪20年代,玻尔的学识、造诣和人格魅力,成了年轻一代物理学家心仪的导师;哥本哈根成为青年物理学家向往的圣地。
到哥本哈根去,向玻尔教授学习。
于是,整个欧洲物理学界的年经人涌向了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青年精英,在玻尔教授的教导和激励下,十几个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20—30岁左右就脱颖而出了。
玻恩、海森堡、约尔丹、泡利、罗森菲耳德以及前苏联的福克和朗道等人,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玻尔的门下。还有一大批物理学家也是吸吮着哥本哈根学派的乳汁而成长的,如狄拉克、德布罗依、德拜、考斯特等人。
同玻尔同辈的其他物理学家也得益于哥本哈根学派。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是20世纪物理学史恒提恒新的话题,它使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巨人更加丰满高大。
20世纪物理学出现了两大惊人的巨大成就,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迄今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当属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的创生与兴起是与哥本哈根学派分不开的,是与玻尔的名字分不开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则是在哥本哈根学派理论支援下展开的。没有哥本哈根学派的刻苦努力和不懈探索,20世纪物理学的繁荣兴旺是不可想象的。
哥本哈根学派已经突破了丹麦这一地域概念,它的成员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前苏联等,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玻尔曾经访问过中国。
1962年玻尔逝世以后,他的儿子艾吉?玻尔接掌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1975年小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表现出玻尔家族的巨大潜力和才华。
此后,哥本哈根已成为量子力学诠释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物理学的传人。
由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展现了一个典型的科学学派的众多特点:拥有一个魅力型科学权威,建立良好的研究场所,筹集到足够多的研究资金,把握主流的研究领域,活跃着几位青年科学家,蕴含独特的精神文化。关于这些特点的描述可以在写作手法截然不同的两本玻尔传记《尼耳斯?玻尔传》(旨在精确评述玻尔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属于科学型传记)([美]阿布拉罕?派斯,戈革译,尼耳斯?玻尔传,商务印书馆,2000) 和《和谐与统一——尼耳斯?玻尔的一生》(主要叙述的玻尔的人生经历,属于生活型传记)([丹麦]尼耳斯?布莱依耳,和谐与统一:尼耳斯玻尔的一生,东方出版中心,1998)以及一本专门描述玻尔建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丹麦]罗伯森,杨福家译,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1921~1930 , 科学出版社,1985)中找到。
作为一个魅力型权威,玻尔具有突破经典观念的创新勇气(28岁时就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论文《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把量子假说应用到原子模型中,提出了使他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氢原子模型);玻尔具有热心提携青年、奖掖后学的美德(哥本哈根学派成员中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玻尔具有开放性的国际性精神(不同国籍、语言、文化和性格的科学家纷纷赶到哥本哈根,共同探索量子力学的深刻含义);玻尔在性格上是幽默的、外向的、合群的,“在生活中和思想上迫切需要和别人在一起”,这一点与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离群个性迥异。
由于对自己和助手狭小的工作场所不满意,玻尔于1917年申请在哥本哈根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从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发动自己已成为有钱人的旧时同学伯尔勒姆进行私人募捐和企业赞助用以购买地皮。这种用自己作为著名科学家的名义担保筹措资金的办法,减轻了政府负担,也为他赢得了卡尔斯伯基金会的捐款,最后用4年时间完成了研究所的建设。从科学史来看,量子力学的每一个进展或多或少都与这个研究所和玻尔有着联系,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