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01409504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开课学期:4 总学时: 32 (其它4学时) 总学分: 2 二、课程目标(小4号黑体) 公共政策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公共政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掌握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控制和政策终结等公共政策过程,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政策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对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明确的认识。 (2)了解公共政策的实质、发展轨迹、研究对象、地位、功能、分类、结构、手段、组织体制。 (3)掌握公共政策系统理论,清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三者的有机联系。 (4)清楚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确认、分析和描述。 (5)掌握公共政策制定原则、程序。 (6)掌握公共政策执行程序及影响执行的主要因素。 (7)掌握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步骤。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导论 公共政策的概念、类型和研究路径(6学时) 1.1公共政策的内涵 1.2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 1.3公共政策的功能 1.4公共政策研究的途径 2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8学时) 2.1公共政策的基本逻辑 2.2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 2.3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4学时) 3.1公共政策主体 3.2公共政策客体 3.3公共政策环境 3.4公共政策工具 4 政策过程(4学时) 4.1 典型的公共政策阶段分析框架 4.2政策问题的构建 4.3 政策议程的建立 5 政策方案的制定(4学时) 5.1政策方案规划的含义 5.2政策规划的特性 5.3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5.4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5.5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 5.6公共政策合法化 6 政策执行(2学时) 6.1政策执行的主要环节 6.2影响政策执行的潜在因素 6.3政策执行的系统(结构)分析 6.4政策执行的两种分析路径 6.5政策工具的选择分析 6.6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 7政策评估(2学时) 7.1政策评估的一些基本问题 7.2多元的政策评估系统 7.3政策评估的一般程序 7.4政策评估的实践 8政策终结(2学时) 8.1政策终结的定义 8.2政策终结的原因和类型 8.3政策终结的方式 8.4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小4号黑体) 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小4号黑体) 无 七、前续课程 管理学、计量经济学 八、参考教材及学习资源(小4号黑体)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建军,武玉坤,姜国兵.公共政策学. 华南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9 谢明.公共政策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张昕.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威廉·邓恩著,谢明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哈耶克著,朱德米译.自由秩序原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商务印书馆,2010 / / / 九、考核方式(小4号黑体) (5号宋体)(课程考核方式要与培养标准中的合格标准及考核评价方法一致,并要进一步针对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细化设计,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提高平时考核的比例。) 教学基本要求项 考核形式 占总成绩的比例 课堂讨论 讨论基本知识准备、发言 20% 大作业 课后作业 10% 期末综合测试 考试 7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