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理ppt 血小板输注与促进血小板恢复 — 短期血小板显著降低,可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 —严重血小板减少而出血的病人,或血小板<15*109/L时,需输血小板 升白药 —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升血小板药物 — 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升红细胞药物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不良反应的临床对策(2)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检测血药浓度 —甲胺喋呤 —阿糖胞苷 不良反应的临对策(3) 恶心呕吐的防治 5-HT3受体拮抗剂 5-HT3受体拮抗剂代表性药物 —昂丹司琼 — 格拉司琼 — 托烷司琼。 昂丹司琼 — 化疗前缓慢静注或输注8mg,或于化疗前1-2h口服8mg,接着每8h口服8mg,连服5天 格拉司琼 —化疗前静注1次,每次3mg,最高日剂量为(24h)9mg,连用5天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相应对策 肿瘤内科 课程目标 了解学习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重要意义 掌握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 掌握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在机体不同系统的表现 全面学习抗肿瘤药物使用时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对策 前言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很多,它们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 部分药物不良反应较严重,重视不够或处理不当,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造成死亡。 了解和掌握抗肿瘤药物常见的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应,选择适宜的化疗方案,既可以增加疗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1)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损害机体生长旺盛的器官组织 损害解毒排泄器官 有些药物选择性损伤某一特定器官或组织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2)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上分为 立即反应: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烧、过敏 近期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周围神经炎、免疫抑制 远期反应:心肝肺毒性、诱发肿瘤、不孕不育症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心血管系统反应 呼吸系统反应 泌尿系统反应 变态反应 局部组织刺激反应 其它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 骨髓抑制,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 中性粒细胞减少、WBC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通常白细胞减少较血小板更为常见; 贫血和免疫溶血性贫血;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骨髓中各种血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决定于它们半衰期的长短,白细胞的半衰期仅6h,血小板的半衰期为5~7d,红细胞的半衰期长达120d。 白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 正常人白细胞中70%为粒细胞,是主要的抗感染细胞; 白细胞< 4×109/L, 易继发感染; 白细胞<1×109/L达1周以上或粒细胞 <0.05X109/L持续5天易发生严重感染。 化疗后受到感染时的特点(1) 感染早期不典型易被忽视,发热为早期临床表现。 感染部位常难以确定,不易出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混合感染机会多,不易确定致病菌,条 件致病菌易发生。 化疗后受到感染时的特点(2) 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口腔、肺部、肛周及皮肤,其次是胃肠道及鼻咽部,长期放置静脉插管处。 致病菌多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病人可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在38.5OC以上,应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细菌培养。 化疗后注意点 粒细胞减少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应特别注意保护患者的防御机制。 减少环境中新病菌的侵入。 减少防御机制的外伤性损害。 抑制或杀灭已经在体内存在的病原菌。 骨髓抑制毒性代表药物 较明显的药物有蒽环类药物、氮芥、甲氨蝶呤、丝裂霉素、长春地辛、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健择、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消化系统反应主要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厌食 急性胃炎、胃溃疡、口腔炎/粘膜炎 腹泻、腹痛、便秘等,严重 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 肠坏死 肝脏损伤 抗肿瘤药物的致吐作用分级 明显致吐:顺铂、大剂量甲氨喋呤; 较强致吐: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 中度致吐: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甲氨喋呤、表阿霉素; 弱致吐: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 神经系统反应主要临床表现 外周神经: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膝腱反射消失、下肢无力。 中枢神经: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 植物神经:便秘、腹胀。 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 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常见药物有:紫杉醇、异环磷酰胺、丙长春新碱、铂类等。 神经毒性多与药物剂量相关。 心血管系统主要临床表现 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异常 少数患者可出现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反应较为突出,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