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 谢 
     自2006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生态学硕士开始,始终未 
能想到会继续在地理所完成了博士生涯。这三年的博士生涯,有汗水、泪水,有孤独、 
彷徨,有愉悦、欢笑,无论如何都是我宝贵的财富。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衷心地向 
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绍强研究员。在这地理所求学期间,您的悉心指导、热忱鼓 
励,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培养科研钻研能力。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知识 
沉淀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感谢王老师给予我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多次出国交流和学 
习的机会以及对我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博士学业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您对研究方向的 
把握、学业上的悉心指导、生活上的关心帮助。从我到地理所的这七年来,您的信任、 
鼓励和包容让我能在这条难走的路上坚持下去。 
    感谢实验室的于贵瑞研究员、孙晓敏研究员、李胜功研究员以及何洪林研究员, 
自博士开题、中期以及评审以来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帮助,同时在研究小组的例会 
上都对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衷心感谢刘荣高老师,您那幽默风趣的性格 
和敏感的洞察力无不感染着我。无论是科研的方向和数据处理,您都不厌其烦地给予 
我帮助。同时感谢南京大学的居为民老师一直以来无私帮助我开拓思路、解决技术难 
题、提供基础数据。 
    感谢我们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这7 年中,继续出国留学寻找梦想的徐希燕师姐、 
颜元师妹、石浩师弟,勇敢地踏上社会努力工作的张文娟师姐、聂昊师弟、张游同学、 
林飞燕师弟、蔡锦涛师弟,还有继续在地理所坚守阵地的于泉洲师弟、黄昆师弟、陈 
蝶聪师妹,以及即将步入博士生涯的商贵铎师弟,都一直默默地支持和帮助我,谢谢 
你们!感谢3417 办公室的吴良、张戈丽、蒋靖、郭群、王敏、王永生、李峰、邓迎 
春、王瑞丽、李倩茹等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感谢一路相伴的刘洋同学、施蕾 
蕾师姐、室友周咏春,是你们让我在枯燥的科研和学习之外感到温暖,并支持我一直 
走到现在。 
    感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处的陈力老师、王淑强老师、储小红老 
师、黄文力老师和陈晨老师在学习期间给我的帮助。 
    离开父母羽翼独自在外求学十余载,感谢父母一直在默默支持着我,给予我无怨 
无悔的爱。我只祈求能以后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爸爸妈妈,弥补对你们的亏欠。感谢我 
的丈夫迟永刚,我们在地理所相识、相恋、相伴,一起度过了人生中许多的风浪。 
                                     摘 要 
                                   摘 要 
    干旱事件影响生物圈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全球受干旱影响的区域在过去几十年内有显 
著的增加,并且气候模式预测未来一百年干旱发生的频次和程度都将加剧。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减 
缓植被生长,降低植被绿度、生物量和生产力,增加火灾发生的频率以及诱导植被死亡。我国位 
于季风气候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异非常显著,属于干旱多发的地区。因此,深入认识干旱与陆地 
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有助于准确和全面评价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干旱频发时期碳循环 
变化格局,阐明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干旱的响应机制。 
    本文首先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以及土壤数据分析了2001-2010 年中国陆地系统环境因子 
和植被状况的时空变异;结合多种类型的干旱指数定量化描述中国最近 10 年干旱的范围、程度 
和变化趋势;以千烟洲生态站长期降水控制实验为依托,利用Li-6400 光合仪测定亚热带森林生 
态系统叶片CO2 响应曲线,探究叶片光合参数对不同干旱水平的响应;综合集成气象数据、遥感 
数据以及多个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格局,分析不同干旱等级下 
生产力变异趋势,重点研究2009/2010 年极端干旱对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状况和生产力的影响。主 
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09 年和2006 年是最近 10 年内全国总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但年均温要远高于其他年 
份,同时降水偏少和温度偏高的地区相对一致,因此容易出现干旱现象;2001 年降水相对偏小, 
但是全国各个区域的温度普遍低于其他年份。温度极端异常出现的面积远高于降水的变异,特别 
是生长季温度上升的区域在逐年增加。在全国范围内,2001-2010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指数 
 (NDVI )增加的地区在逐渐上升;叶面积指数(LAI )异常值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但是 
2001-2001 年LAI 严重偏离潜在LAI,出现了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