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写母亲的散文三篇_1.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2021年名人写母亲的散文三篇   母亲的爱惜,很多微小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获到的。下面是范文啊我细心为您整理的名人写母亲的散文,盼望您喜爱!   名人写母亲的散文一:母亲的消息   昨天,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东京这里怕是用不着棉外褂了,让送回乡下去。正赶上管电话的妻子出门了,是大女儿接了电话转告给我的。   什么棉外褂?女儿问。   大女儿和几个妹妹不同,她是在乡下而不是在东京的医院诞生的。许是母亲抱着带大的原因,母亲的一口家乡话大体都能听懂。但有时也会遇上不懂的词,就给难住了。母亲说的棉外褂就是厚厚地絮了许多棉花、不带翻领的棉袄。每年到了秋季,母亲都亲自做好,寄到东京来。   即使在盛夏我工作的时候,光穿贴身汗衫,外面不加和服就感到不踏实。母亲做的就是套在工作时穿的和服外面的棉外褂。   母亲六月一到就满80岁了,但依旧自己做针线活儿。虽然不能像从前一样做夹衣跟和服短褂了,但像家常外褂和小孩的夏衣之类,不要别人关心还是能做的。连穿针引线也都是自己来。一次纫不上,便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纫它几回。即使我回乡坐在她身边,也从来不叫我帮她纫。我看不过去,说:来,我给您纫!母亲就显出难为情的样子,呵呵地笑着说:真的,这阵子,眼睛不中用啦。   由于母亲的视力不好,做成一件棉外褂需要很长时间。入夏一个月后的盂兰盆节①全家回   乡,差不多该返回东京的时候,母亲就像突然想起似的,从什么地方找出我的棉外褂,开头拆洗重做。   不絮那么多棉花也成啊,东京没有这儿冷。   我每次都这么说过之后才回来,可是到了11月打开母亲寄来的快件邮包一看,同往年一样,棉花絮得鼓鼓囊囊。   记得小时候,母亲坐在居室草席上铺开棉被或棉袍絮棉花。我望着轻柔的棉絮飘落在母亲的双肩上,我想,多像棉花雨啊!而此时,想必母亲犹如从前一样正在为我絮棉外褂。眼下乡间已是下霜季节,母亲感到后背凉嗖嗖的,所以才不知不觉把外褂的两肩絮厚的吧。   不管怎么说,母亲做好这件外褂不简单,我就穿着它过上一冬。其实即使不穿棉外褂,这四五年来我已胖得发蠢,再套上它,自然就更显得圆轱轮墩的了。这副装扮实在见不得人,不过在家里还倒没有什么阻碍。   或许我是在被炉②旁长大的,对暖气或火炉之类总觉得难以适应。整个房间暖起来就头晕发困。因此,至今入冬后也还是只生被炉。可是即便是东京,深冬的黎明时分,外面的寒气也会侵袭双肩和后背。在这种时候,有这件棉外褂可就得济了。穿上母亲做的棉外褂,无论多么冻(我的家乡这么形容刺骨的寒冷)的夜晚,两肩和后背都不会觉得寒冷。伏在被炉上打个盹儿也好,和衣睡一觉也好,都不会感冒。夜里穿它出来,还能顶件短外套。   棉外褂的布料大部分是母亲穿旧的和服。母亲已年近80,那些和服大体上花色都嫩了些,不过想穿还是可以穿的。母亲把这些和服拆开给我做棉外褂。一旦做好,就用包裹寄来。包裹里确定会有封信,上面像记录似的写着这是用何时穿过的和服翻改的,曾穿着它到什么地方去过之类的话,末尾还注上一笔:还是挺不坏的东西呢。   看上去料子诚然是上等货。无奈已经很旧了,加上我毫不吝惜地当工作服穿,每到开春,袖口和下摆就都磨破了;腋窝的里子绽了线;衣襟磨得油光;棉花打成了细小的球儿从后背和肩头冒了出来。   每到春天,我都想:这东西的寿命该结束了,便送回乡下去。可到了秋天,母亲又翻改好寄来,洁净利落,焕然一新。同以往一样,棉花絮得满满当当。   我问同母亲通了电话的大女儿:   别的,还说了些什么?   奶奶在电话里说:这回你们又蒙我呀,我可难受了。大女儿告知我母亲是这么说的,声音可没劲儿呢,奶奶似乎不大行了。我听后笑了笑,摇摇头说:不过,那是没方法的事呵。   听我这么说,大女儿也摇摇头:是呵,没方法呀。   母亲近来身心不佳。她长期以来始终是病魔缠身,心脏不大好,稍微的心绞痛时常发作。直到四五年前,一收到邀请她来的信,还能立即乘上十来个小时的长途火车来到东京。而今连这也做不到了。   看上去,母亲并不显得比从前弱多少。听说从前当问医生去东京住几天是否可以时,医生会马上回答说请去吧,还总是按在东京住的天数给她药。而最近,却怜悯地说:怕是太牵强了。还说,想去的话去也成,但对后果可负不了责任。母亲原来觉得没啥了不起,但对于长途旅行的结果当然自己也没个准谱。生怕给四周的人带来麻烦,便只在乡下家中转悠了。   大女儿降生时,母亲67岁。母亲说,我在这孩子上学校前不死;孩子上了学校,又说学校毕业前不死。实际上母亲都如愿以偿了,如今大女儿学校毕了业。母亲或许是感到了疲乏和衰弱,这回没说等到中学毕业,只说想看看大女儿去

文档评论(0)

uumingh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