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诗经》中植物形象在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江朝辉莫莉荣
摘要:《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涉及植物种类最多的一篇, 共有桑、黍、枣、麦等23种,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种植、采 桑、织布等生产活动情况,揭示了周朝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诗经》 中描写的植物意象在注重其客观实用性之外,也对中国诗歌的立象尽 意表达方式,象征比德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与之相关的 课堂教学中充满美育意味。
关键词:诗经;豳风?七月;植物意象;美育
基金工程:本文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度教改课题“网络 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美学美育跨学科育人机制研究”(2022GKSYGB11) 研究成果;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中的传统文化与美学美育育人机制研究” (2022C418)研究成果。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许多古代诗歌中描写 的植物可溯源于此。由于古今名称的差异,《诗经》中植物数量并无 准确的统计数据。孙作云《诗经研究》统计约有143种[1];潘富俊认 为305篇中提及植物的有135篇,植物种类160种[2]7;而清代顾栋 高那么认为有174种,其中草37种,药物17种,木43种,谷类24种, 蔬菜38种,花果15种[3]。但不管哪种统计,后世常见的粮食作物 如黍、稷、稻、麦、粟、粱、豆等,瓜果花木如松、梨、桃、枣、桑、 茶、竹、桐等,大都能在《诗经》中找到。《诗经》中单篇诗歌涉及 的植物种类以《豳风?七月》为最多,共23种,如桑、稷、枣、麦 等。豳地在今陕西邠县一带,为周人先祖公刘所开发。《豳风》中多作者简介:
江朝辉,博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 方向:古代文学。
莫莉荣,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 代文学。
有与农业相关的内容,“昔后稷封,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部, 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嵇,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 食之本甚备” [4]。《诗经》中描写的植物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 业种植、采桑养蚕、织布等生产活动情况,揭示了周代以农为本的立 国思想。
立象尽意在中国古代渊源流长,最早可追邂到《周易?系辞上》 的“言不尽意” “圣人立象以尽意” [5L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心 雕龙?神思》总结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 [6]刘勰认为意象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意象的内 涵众说纷纭,多指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形象,如燕、 鱼是动物意象;梅、竹是植物意象;日、月、山水是自然意象,等等。 以《豳风?七月》为代表的《诗经》中的描写的植物意象大多注重其 客观实用性,但也初步开启了中国诗歌立象尽意,以植物意象象征比 拟人格精神的美学传统。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知识能让学生在 感受汉语独特的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意 识、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 使课堂教学充满美育意味。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来源于现实。中国古代以农为 本,以农立国,农业文化孕育出的第一部文学著作便是《诗经》。“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 [7] 185《诗经》不仅仅是文学著作,也是古代“鸟兽 草木”的百科全书。就植物而言,《诗经》首篇《关雎》中就出现了 “茬菜”,而直接以植物命名的诗篇比比皆是,如《栗葭》《卷耳》 《木》《桃天》《》《黍离》《山有扶苏》《匏有苦叶》,等等。随着自然 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鸟兽草木等自然物与人的生命活动联系愈加密 切,植物的自然生机使人直观到内在生命的脉动,成为人们的审美对 象。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自然属性和 人的情感联系对应,到达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兼葭》中 用柔弱而纯洁的兼葭来比较心中的伊人,《匏有苦叶》中以成熟的葫 芦来暗喻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期许。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农事 诗《豳风?七月》中出现了 “桑、藜、荏、苇、、郁、、葵、菽、枣、 稻、瓜、壶、苴、茶、樗、黍、稷、禾、麻、麦、茅、韭” 23种植 物[8],是整个《诗经》中出现植物种类最多的诗篇,对男耕女织的 详细描绘全面反映了以农为本的周朝立国思想,也侧面地表露了当时 人们的情感和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是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豳风?七月》中涉及“男 耕”的粮食作物有“菽” “稻” “黍” “稷” “禾” “麻” “麦”。 “七月亨葵及菽”“十月获稻”“黍稷重,禾麻菽麦”,“五谷”是 中国传统农作物的代名词,但对于“五谷”,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周 礼?天官?疾医》中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后汉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9]667《孟子》中有“后稷 教民稼嵇,树蓼五谷,五谷熟而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