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76
陕西八鱼石墓群——记录清代大荔首富的兴衰
整篇文章分为三期,这是第一期
一个埋葬在沙土下的石墓群,半个世纪以来屡次遭到盗窃、破坏。开发十多年间鲜被世人所知。石墓无声的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这个100多年前的大荔县首富家族,他的墓葬石雕在刀斧间无不留下那个年代轮廓,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似乎萦绕耳边。他们的故事在石上的一字一画间时隐时现——
八鱼石墓群——清代大荔首富的兴衰
2015年清明节临近,40岁的富平人徐世强为了给朋友的祖上刻墓碑,一直在富平县宫里镇一些石雕厂转悠。
富平县宫里镇北部,有延绵东西的乔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青石资源。其最上乘的青石称为“墨玉”,墨黑色的石头如同一面镜子,其光亮可照人。敲之响声朗朗,余音似罄,又叫“罄石”,是石雕的上乘原料。
产石之地,自然也是雕刻大师云集之所。
徐世强拿着几张微信圈里下载的照片,找来当地一位五旬的雕刻大师,询问大师是否有图片中石雕的手艺。
大师看了片刻摇摇头说,这图片是假的。因为民间早已经没有这种手艺了。
徐世强手机中的照片,来自距此处不足百公里的邻县——大荔县八鱼村一片石墓群。(图说:石墓后来加工的外形)
村民将整座石墓拆迁搬回家
2001年2月,大荔县八鱼村村民张福平以修建房屋为名,将村子附近一座古墓彻底拆除。
拆除的石墓构件,从他们家院子一直摆到家门后的村里街道上。过去几十年中,村里人对于到村外“财东”墓地取石头已经习以为常,这种虽然司空见惯的行为,却还是引起了村支部书记李志义的重视。
事情虽然过去14年,2015年3月12日,李志义依然记得当年的情景。他当时立即将此事报告给八鱼乡政府(现在撤乡并镇,并入羌白镇)。
2月11日中午,陕西省文物局突然接到渭南市文物局的紧急报告:在位于大荔县县城以西15公里处的八鱼乡八鱼村,村民在取土场挖土时,发现一个用石材摆布的地下空间结构显露出来,上面还有精美的花卉与雕刻图案。
此情况引起省文物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先派田亚岐作为省上专业人员会同当地主管部门去现场了解情况,以确定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方案。
田亚岐后来也没有想到,他这个“秦汉”考古的权威,后来也因为这件事,变成了半个“明清”专家。
2015年3月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依然记得当年的一幕:“当日午饭前我就赶到当地并与同行会合。当我从水泄不通的围观人群中挤进临时圈起的保护现场时,眼前的景象确实让我感到吃惊,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细琢考究的石质材料,尽管整体结构已坍塌或被移位,但基本布局和架构仍在”。
田亚岐看到,很多雕刻精美的青石材料搭建出一个个地下庭院,有斜坡通道、院落、门前两侧影壁、中庭、偏房、洞室等,每个单元的整体空间约四、五十平方米。根据现场看到的棺板朽木与门侧的石刻楹联判断,这肯定是墓葬,田亚岐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早先曾在附近另一处同样结构中曾取出了一合墓志,至今仍在农户家中当做捶布石使用,随后考古队员见到了这合墓志。
从模糊不清的志文看出该墓葬的主人系清代李氏家族成员,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撑了他们的判断。
石墓主人为“李氏家族”的消息立刻在村里传了起来。村支书李志义给记者回忆,村里当时有约3000人,而且90%的人都姓李,难道这是我们祖先的坟墓吗?
(图说:当地村民为了种田,用铁锤破坏石墓)石墓的后人在哪里?
2015年3月14日,八鱼石墓文管所所长石西阳说,“这些被拆掉的石墓构件一件不少的被从村民张福平家搬运过来,但是,大伙儿怎么也不能把他再次按照原样拼起来”。
最后,大家找到了村里一位“能人”,才将这些构件勉强的拼起来,将石墓予以还原。
田亚岐回到西安后,考古所当即向省文物局提交了书面报告,确定了进行全面性考古调查与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工作方案,随后考古研究院迅速做了前期准备,当即向国家文物局填报了考古发掘申请。
“墓主是谁呢”?村里的李姓村民是否就是石墓的后人呢?
2001年3月1日,华商报率先刊登了一篇大约200字的文章《渭南发现清代望族墓群》。文章中虽然只提到“渭南某县”,但是第二天,还是有不少人赶到八鱼村。
一些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祖上的坟墓,考古队员依旧在挖掘坟墓,一些自称李氏后人的人让队员们必须立即停下发掘他们祖坟的行为。
“我是搞秦汉研究的,秦汉古墓的发掘从来就没有后人来,突然遇到这些古墓的后人,令我们措手不及”,田亚岐回忆。田亚岐说,“业界确实曾有一种认识,说清朝以后都不能算是考古,但这一次所做的却是一次特殊性的例外”。田亚岐更没有想到,此次发掘,使陕西省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并由此将陕西省考古工作的下限由过去的元代延伸到清代 。
田亚岐还是感觉到这些后人颇有素质,他们不打不闹,在经过一番劝说后,他们默默的烧完纸钱后就离开了。
一段时间田亚岐很后悔,“我当时怎么没有留下这些后人的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