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VIP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也叫世官世禄制,实际上就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夏商时期已实行;至西周进入鼎盛时期,与当时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宣告终结。其特点是官位世袭,贵族垄断。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统治的作用,有进步意义,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 基础梳理 1、世官制 相关史料 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大雅•文王》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初的政治舞台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为不问出身,按士兵立下的功劳赐予相应的爵位及其他赏赐,如田宅等。这一制度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争霸图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基础梳理 2、军功爵制 相关史料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商君为发于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汉书》 “以法为教”是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以吏为师”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这一制度是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其实质是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造成的影响是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了法律的社会地位,然而造成了文化专制。 基础梳理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相关史料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宋】苏轼《论养士》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 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为常科和特科。其标准前期主要看才能和品德,后期主要看门第。察举制开创了我国选官制度的新途径,选拔官员走向制度化;考察标准多元化,有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基础梳理 4、察举制 相关史料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有选贤的用意;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门第,被门阀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压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基础梳理 5、九品中正制 相关史料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基础梳理 6、科举制 相关史料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一直在奔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