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杜如晦》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docVIP

《旧唐书·杜如晦》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唐书·杜如晦?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假设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假设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假设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假设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5.以下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假设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根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屡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明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屡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把以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参考答案 4.D 5.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6.B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7. 给分点〔1〕“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 〔2〕:“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明明悟,喜欢议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举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出色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忧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分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明、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假如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遵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假如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非常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屡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恩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后来他们又机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绩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恩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致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赞。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

文档评论(0)

凹凸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