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凡事当知止”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大学之道”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自“知止”始,至“能得”终,颇堪玩味;《道德经》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无为而无不为”而《孟子·离娄下》中则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些经典,即便今天,对个人、对世界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以思辨的态度,就此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抓住材料关键语句,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材料分三部分∶先介绍了《大学·礼记》中“知止”的五个程序及功效,然后是《道德经》对“知足、知止”与“无为、无不为”的判断,最后是《孟子》中对“不为”与“有为”的判断。核心都是“知止”,所以作文立意应该围绕“知止”展开,不宜随意扩展。
作文提出要联系现实,要辩证分析,要阐述对“个人”及“世界”的指导意义,即对作文立意方向做了限定——分个人、世界两个层面分析文段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除了必须写到个人层面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修身发展层面(知道什么该止,何时止,如何止等),还要放眼国际视野,思考国家发展、世界和平,可以提升到“大同天下、和谐共生”的人类格局层面,立意要高远。另外作文应强化思考的深入性,表达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作文要注意材料典型任务限制,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注意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落实到立德树人,提倡社会责任、国际理解、人文情怀上。
【参考立意】
1.千里之行,始于“知止”
2.知“不为”,才能“有所为”
3.“知止”与“守正
范文展示
知止是一种智慧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心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独特而可贵的价值取向,对于为人处世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知止”,即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在“止”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人生多半不会走偏、留憾。正如清人曾国藩所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米缸,老鼠喜出望外,它一顿猛吃,吃完便睡。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鼠也曾想过跳出米缸,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老鼠发现米缸见了底,自己想跳也跳不出去了,活活被饿死在米缸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知止”将会带来灭顶之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如果欲望得不到节制,最后只会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如果已经拥有了还不知满足,最终也必将会失去原有的一切。知止,凡事留有余地,有所节制、适可而止,一生便不会因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反之,做人做事如若无节制、不知止,则会多贪求,多贪求则堕落生。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这副对联可谓震慑人心,对联写的不仅是书中的一些人,也是古往今来许多世人的常态:明明已经拥有很多,却还是贪心不够,继续为贪念所操控,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无路可走,再想回头为时已晚。唯有以“知止”为始,方能以“有得”为终。
人若不能知止,心必逐物而弃道,随欲而失德。知止不殆,当止不止,必有所灾。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古有越王灭吴后,功臣范蠡劝文种,说现在功成名遂了,要懂得止,急流勇退,劝文种防大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文种却不懂止,奢望功名厚禄,后来,被越王赐死。而范蠡却知止退隐,带着西施云游各方、自在逍遥寄情于山水间了。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选择错误,对事情做一些错误判断,而且坚持下去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这个时候我们要果断止损,果断的地放下,换一条道路。
知止不是认输,更不是放弃,而是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错误,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选择一条更好的路,成就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正确的继续前行。
人懂得止,则志有定向,行动有方向。
生活中,我们做人做事要有个度,懂得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凡事不可做绝了,要见好就收。
“知”而后“止”
生当“知止”。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弘一法师有墨宝仅二字:知止。我则认为,“知”而后“止”。
“知止”,意即“知道止步”。生途漫漫,波诡云谲,凶险暗藏。有时,往前多走半步,便坠悬崖刀丛。而知止者,却能知晓这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限,适时止步,远离祸害。故而《礼记》于“大学之道”曰:“知止而后有定。”老子于《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圣哲之谕,焉可不听?
只是,世上知“知止”之理者多,真能行“知止”者少。我们举目所望的,“不知止”之人事颇多。某些高官,可谓位高权重矣,然而他们不知止,违法而行,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