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章编号】1006—3862(2022)04一C09—07 中彩页
郭华瞻周艺南+汪悦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传统村落理水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作为我国北方黄土贫水地区的典型代表,晋东南的自然气候环境塑造了独
特的“人一水一城”关系,当地居民在历史的实践中探索出以涝池系统为核心的理水策略。运用实地调研、史料考察和GIS水文
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晋城市侯庄村为样本进行研究,对涝池系统的作用原理展开分析。涝池系统的建设在流域一村域一场
域三级尺度充分考虑与村落地形地势、空间结构、街巷网络、建筑形态、场所营造等空间要素的融合关系,它不仅是隐藏的设备
系统,更是具有环境调控性能的空间策略。通过共商行动、道德规范和神性约束的形式将水源拓展、水质管控和设施维护的经验
凝聚为社会共识,使系统在时间的向度中持续演进,形成“性能一空间一文化”多维互动的生态景观。蕴含其中的让自然做功的
系统性思维、以新土地嵌合体为代表的融合性策略和以时空韧性为代表的演进性机制,为当代城市水治理提供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理水体系;涝池;环境调控;韧性城市;生态智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旱涝灾害严重威胁到城市 晋东南地处丹河水系上游,属典型的黄土地区,年均降雨
的正常运行…,以西方现代规划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水议题成为 量常年位于800mm以下,降雨较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丰
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在东方智慧的沃土中汲取营养。中国传
统村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作为村落存续发展的基础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特征。黄土土质及长期的农业开发导致山
的理水体系在历史的实践中久经检验。坎儿井、甘青地区的集 体及地表水源涵养能力不足。特定的气候、地质条件和传统社
雨水窖等供水技术为学界所熟知并已拓展至保护性实践等更深 会落后钻井技术的限制,使该地区陷入严重贫水的困境。
层次12,31,丽江三眼井洁污用水机制、徽州等地区传统村落理
水技术也得到较为完善的总结[4-6]o这些研究从历史保护、技术
传承角度出发,为传统村落理水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研究
基础。新形势下,基于传统村落的“人一水一城”关系研究有
待进一步挖掘,从而揭示隐藏其后的生态规划思想,为当代城
市水治理提供启示。
晋东南传统涝池村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不同于一 4≤00 l
种单纯的技术,涝池村落呈现出以水问题为牵引,技术、空间、
文化多维融合的生态景观;(2)不同于南方丰水地区境况,
涝池村落是在贫瘠资源中所积累的生存智慧,是北方黄土贫水
图1晋城市高平市2010-2019年降水量分布图
地区水问题的缩影.(3)不同于北方古代水城,涝池村落的“人一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气象信.忽中mhttp://data.cma.cn/data/
水一城”关系更为直接,水问题是驱动村落生成的关键力量, cdcdetai
具有作为空间原型的价值。早期有关涝池的研究主要从农田水
这一现象在唐代贞元七年(791年)之前即已长期存在,“农
利的角度展开,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刘中阳、杨兰在论述明清
凿井而饮者,则以穿壤剖石为艰,故千家之中数井而已……瓜
陕西地区农田水利成就时提及的涝池应用情况[_”、胡英泽从民
蔬期乎可口,常望一旬之雨”【9】。为应对这一情况,晋东南传
生角度关注到了高平地区的涝池供水现象辟1。然而,涝池技术
统村落发展出了涝池技术来保障供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的作用原理尚未被系统揭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史料考察并
的碑刻记载, “今县属一带,地势高下不等,非藉天雨之水蓄
结合GIS水文分析技术,从生态规划的角度透视涝池技术同空
从事办公室文字工作,提供论文格式排版 、专业学术论文参考资料、文章写作、论文答辩PPT模板、会议筹备指导等服务,经验丰富,已从事七年。互相信任,保证质量,全程包修改,负责到通过。 微X号:lhg51182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