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古代“八字不交”的取证方法
古代司法检验人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八字不交”现象是判断缢死案件的关键证据,并总结出一套判断自缢而死的取证方法,即“八字不交”法。它成为检验人员进行实务操作,还原案件真相,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取证手段。
案例中的“八字不交”
在四川巴县档案中,分别记载了清代乾隆三十年和三十四年发生的两个自缢案例中均采用了“八字不交”法识别死亡原因。
案例一:乾隆三十年六月初七日,据县民徐朝选报称,缘身次子徐曰泰出外佣工,次媳戴氏在家,因贫无食,于本月初五日自缢身死,解救不苏。为此报乞相验。等情。同日,又据约邻文国明等报同前由。据此,卑职随即单骑减从,带领刑仵前诣尸所,将尸舁放平明地面,眼同原报尸亲约邻人等,如法相验。据仵作甘起荣当场喝报:验得已死戴氏,问年二十二岁,身长四尺五寸,膀宽八寸,胸高四寸五分,面色发变,眼口俱闭,舌抵齿不出,咽喉上绳痕一道,斜长八寸,宽三分,深二分,紫红色,斜入两耳后,中空二寸八分,“八字不交”,两手微握,肚腹胀,两脚伸,两腿有火炙斑痕,余无别故,实系生前自缢身死。喝毕,卑职复加相验无异,饬取篾索与缢痕比对相符,将尸棺殓,取具仵作不致隐漏伤痕甘结附赍。
案例二:乾隆三十四年正月初十日,据县民赵万连报称:本月初七日,身子赵大淮,因与赵宪邦之妻林氏通奸败露,赵宪邦欲行送官,赵大淮畏罪,潜赴山林自缢身死,报乞相验。同日,又据约邻张东山等报同前由。据此,卑职单骑减从,带领刑仵前诣尸所,查该处系偏僻山林,距赵万连家约一里许,赵大淮尸身用葛藤吊于松树枝上,自地至树枝量高五尺七寸,头离树枝六寸,脚离地三寸。饬令将尸解放平明地面,眼同尸亲约邻人等,如法相验。据仵作甘起荣喝报:验得已死赵大淮,问年一十八岁,身长四尺八寸,面色赤,两眼闭,口微开,舌出齿三分,致命咽喉下缢痕一道,斜长九寸,宽四分,深二分,紫红色,斜至左右耳后,直入发际,八字二寸五分不交,两手微握,两腿俱有如火炙斑痕,余无别故,实系生前自缢身死。喝毕,卑职复加亲验无异,将尸棺硷,取具仵作不致遗漏伤痕甘结附赍。
仔细对比上述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两则尸检报告中,检验人员仵作对死者尸检后均作出了“咽喉上绳痕一道或咽喉下缢痕一道,‘八字不交’,两手微握,两腿有火炙斑痕,余无别故”的描述,并得出了“实系生前自缢身死”的司法检验结论。但是,两例尸检报告对缢死者舌头是否吐于唇外的描述有所不同,第一例描述为“眼口俱闭,舌抵齿不出”,第二例则描述为“两眼闭,口微开,舌出齿三分”。可见,缢死者舌头吐于唇外并不是检验人员用于判断是否死于自缢的主要特征。清人王明德在其所著《读律佩觹》中解释了原因,自缢身亡者可能“有舌尽吐于外者,有舌微露半露着”,也有可能舌头并不出于唇外,因为“喉为舌之根,项有长短,缢有上下,不可以舌之吐与不吐为定衡。如其缢在项下,则根断而舌出矣。倘缢于颌际,止于喉搤,气闭毕命而已,其舌则不至出也”。所以,上述第一个案例尸检的结果“舌抵齿不出”,属于气闭而毙命。而下面第二个案例尸检结果则是“舌出齿三分”,显然属于因为舌根断而舌头出。
另外,“两手微握”这个特征,在两个自缢而死的案例中都有描述,但是,宋慈在《洗冤集录》中认为“两手须握大拇指”并不是缢死尸体独有的征象,人死后肌肉僵硬并有稍微地收缩,屈肌比伸肌力量强,所以手一般均为半握拳状 。
这样看来,绳痕“八字不交”才是古人判断缢死的关键证据,正如清人许梿在《洗冤录详议》中所说的“凡自缢死者,必声明‘八字不交’”。
何谓“八字不交”
所谓“八字不交”,就是指自缢身死的人,上吊的绳迹形似“八”字,但在共脑后并没有交汇。如果出现相交的痕迹,那么有可能并非缢死,而是被人勒死。在清代官方司法检验用书《律例馆校正洗冤录》中对缢死尸状的描述,大部分不脱此语:
大约缢死痕,“八字不交”,惟缠绕系。是死人先将绳带缠绕项下一二遭,高系垂身致死,或先系高出,双套垂下,踏高入头在套内,又缠一两遭掛下者,其痕必成两路,上一路过耳后,斜入发际不交,下一路平绕项下。
自缢伤痕“八字不交”之处,其中定有淡痕,在于颌之左右,及耳后之两旁,向上而渐微,即或单系绳帛,其著扣之两旁亦必各有微痕、血荫,斜貫而上,非平平向后者也。
这便记载了两种自缢而死的方法,第一种是先将绳索绕颈一两圈之后,再从高处跳下导致缢死;第二种是先将绳索系在高处,头套入后身体下垂导致缢死。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缢死,尸身上的绳索痕迹均有两道,一道为经过两耳并向脑后延伸的绳索痕迹,虽然沿着两耳斜入发际但并不相交。另一道是咽喉下的痕迹。正因为绳索未及脑后,绳索产生的勒痕由深至浅,而且并不相交。不过,“将带先系项颈,然后登高吊挂,‘八字不交’者,头向左侧,伤在左耳根骨;头向右侧,伤在右耳根骨。如缠绕系有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