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 COMSOL Multiphysics 5.6 版本中创建
电子设备中的冷凝检测
(含传递和扩散)
此模型基于 《 COMSOL 软件许可协议》 5.6 版本授权。
所有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请参见 /trademarks 。
简介
本教程通过分析湿空气传递和扩散扩展了电子设备中的冷凝检测案例。
在前一个案例中,假定电子设备内的水蒸气浓度均匀。这个案例中,我们添加了空气
中的水分输送接口来研究壁上的水蒸气传递和冷凝。
此外,本例还计算由于冷凝而积聚在箱体内壁上的液态水的量。
模型定义
本例基于电子设备中的冷凝检测中所述的模型。
-5 2
添加了对流 - 扩散方程来计算蒸汽浓度,扩散系数为 2.6·10 m /s 。
在狭缝位置,利用取自环境数据的上游相对湿度 和上游温度 Tustr 设置开放边界
ustr
条件:
通过求解以下方程来计算由于冷凝而积聚在箱体内壁上的液态水的量 cl :
c
l
M – g
v t evap
其中,蒸发通量 gevap 由壁表面的饱和条件推到得出:
• 在过饱和条件下,即 c c ,表面存在冷凝,通量为负(计算域边界上的流出通
v sat
量)等于 M K(c -c ) 。表面的液体浓度增加。
v sat v
• 在亚饱和条件下,即 c c ,当表面有液体时,通量为正(计算域边界上的流入通
v sat
量),等于 M K(c -c ) 。表面的液体浓度降低。
v sat v
• 在亚饱和条件下,即 cvcsat ,当表面没有液体时,通量为零。
蒸发率 K 设为 1 m/s 。较高的值对数值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会增加模型的数值刚度。
结果与讨论
图 1 绘制了该研究的最大相对湿度,以及之前在电子设备中的冷凝检测中得到的结果。
2 | 电子设备中的冷凝检测
蓝色曲线表示不考虑水分输送时的最大相对湿度;红色曲线对应于研究湿度变化及传
递时的最大相对湿度;相关的饱和指示器分别以绿色和青色表示。
图 1 :两个研究中的最大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在这两个模型中,饱和发生在仿真开始后大概 3 小时,这个时间对应于最高环境相对
湿度的时间。当蒸汽扩散被模拟为瞬时的 (像在第一个研究中一样),发生饱和的时
间段会被低估。将壁上的冷凝考虑在内后,第一个研究中观察到的过饱和条件 (相对
湿度超过 1 )不会重现。
此外,当使用空气中的水分输送接口模拟蒸汽传递时,蒸汽场的空间表示更准确。由于
蒸汽饱和度取决于浓度、温度和压力的局部值,因此,使用此接口可改进冷凝检测。
3 | 电子设备中的冷凝检测
3 小时后不久,箱体内的饱和条件会导致其壁上发生冷凝。这些表面上的液态水浓度开
始变为正值,在大约 5 小时的时刻达到最大值,然后再次降低。 图 2 显示了左侧狭缝处
的液态水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图 2 :左侧狭缝处液态水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案例库路径:Heat_Transfer_Module/
Power_Electronics_and_Electronic_Cooling/
condensation_electronic_device_transport_diffusion
建模操作说明
根节点
此仿真的第二部分引入了水蒸气的传递和扩散。为此,添加了空气中的水分输送接口来
求解浓度。
1 从文件菜单中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牢记青春寄语”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申报表.docx
- “青鸟计划”岗位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立项申报表.docx
- “青鸟计划”注册及操作指南.pdf
- “希望小屋·山大担当”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申报表.docx
- COMSOL_Multip...合砌块热湿传递仿真中的应用_刘显茜.pdf
- 基于COMSOL_Mult...ics的动力电池组散热仿真_黄锡伟.pdf
- 基于COMSOL_Mult...数学模块的冻土水热耦合分析_张明礼.pdf
- 基于COMSOL的多孔介质热-流-变形耦合数值模拟_李柯柯.pdf
- 基于COMSOL热流固耦合...属氧化物避雷器密封结构优化_党园.pdf
- 基于COMSOL余热回收系统中频炉管路传热仿真分析_陈辉.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