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2 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 (1)红萍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研究:探讨红萍在生态农业生产的潜力,尤其是红萍在固碳增氧、节能减排、保护生态和作为有机肥源方面的理论与实用技术。 (2)以转基因技术提高红萍生物学优势:引入抗虫、耐荫的外源基因,培养抗性强的红萍品种;导入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增加红萍鱼腥藻固定的氨向有机态氮转化的效率,提高红萍的蛋白质含量。 (3)红萍孢子果生产技术:国内已进行过用红萍孢子果育苗的研究,但用于生产实际仍需要时日。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对红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产生“革命性”的突破。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七页。 红萍孢子果育苗 第三十页,共三十七页。 1987年由农业部批准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收集品系最多的红萍资源圃。拥有在全球收集的红萍6个大种共508个品系,建立茎尖组培、温室水培和网室土培的三级保存体系。 茎尖组培 温室水培 网室土培 5 国家红萍资源中心简况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卡州萍-耐热 细绿萍-耐寒 中国萍-本地种 回交3号-育成品种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七页。 在红萍固氮、红萍富钾、萍藻重组、单克隆抗性研究,以及卡洲萍、榕萍一号、回交萍三号育种等方面取得理论突破或领先成果。 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级别成果8项,育成3个新品种。 目前,红萍成为我院主持的国家863课题“空间生命生态保障系统研究”的核心技术。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七页。 结语 红萍曾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占据一席之地,如能克服其一些缺点,发掘应用领域,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第三十四页,共三十七页。 红萍在世界各地的应用 第三十五页,共三十七页。 请多指教,谢谢! 第三十六页,共三十七页。 内容总结 红萍研究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当N浓度超过100ppm时抑制其固氮活性,而N浓度小于40ppm时促进生物固氮作用。(2)固氮能力强:固氮量在150-450kg N/hm2.a, 固氮效率高于大豆、三叶草等豆科植物。红萍可以吸收并富集水稻无法利用的钾(红萍含K 1.99~2.56%DM)。稻-萍-鱼模式。稻-萍-鱼模式的N循环。3.1.3 食用菌生产的原料:每hm2 水面年产鲜萍量达300t(含水量93%左右)。因此近年来对稻田CH4 排放有较多的研究,但尚未找到普遍使用的有效控制方法。3.2.2 红萍对养殖水体中N、P去除效果:。请多指教,谢谢 第三十七页,共三十七页。 红萍研究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黄毅斌、唐龙飞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国家红萍资源中心 福建山地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一页,共三十七页。 1 红萍事件(Azolla Event) 2 红萍的生物学特性 3 红萍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4 红萍的未来研究 5 国家红萍资源中心简况 第二页,共三十七页。 1 红萍事件(Azolla Event) 2006年,Henk Brinkhuis等学者,在《Nature》发表“始新世北冰洋的表面水的淡化作用(Episodic fresh surface waters in the Eocene Arctic Ocean )” ,文章认为,从始新世中期开始(大约5000万年前),北冰洋至少表面为淡水、水温约10-15℃,红萍大量生长与繁衍。 随后的其他研究表明,在距今4900万年的冰芯样本中,红萍大量出现, “霸占”北极的时间持续了大约80万年。 研究者推测,可能是陆地漂移使得北极和大西洋重新连通,海洋的盐水侵入后,结束了蕨类在北极昙花一现的生活。 第三页,共三十七页。 一般认为,北冰洋在从温暖的白垩纪(约1.4亿年前至约6500万年前)到寒冷的新生代(约6500万年前至现在)的过渡,在当时的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红萍在北极的80万年繁衍虽是昙花一现,但因为红萍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速了那时期的地球从“温室”效应向“冰室”效应转变的过程 。 这就是国内外热议的“红萍事件”(Azolla Event)。 针对目前的全球变暖现状,有学者提出应用红萍以应对的思路。 第四页,共三十七页。 2 红萍的生物学特性 红萍,学名满江红(Azolla),属槐叶萍目、满江红科、满江红属。 是一种起源于晚白垩纪之前(约5800万年前)的古老水生蕨类植物,其进化完美度较高,因此能繁衍至今。 第五页,共三十七页。 鱼腥藻 蕨体 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接纳了固氮的鱼腥藻(Anabeana azollae),并形成了世代相传、同步发育的共生关系。 蕨类为叶腔中的鱼腥藻提供碳水化合物,鱼腥藻则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HN3的形式通过腺毛输送到蕨体,并转化为有机态N,进而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六页,共三十七页。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