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知识梳理-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第二弹:名著导读.docx

《经典常谈》知识梳理-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第二弹:名著导读.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之 《经典常谈》 名著基础知识必备: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内容梗概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主题思想 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 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 文篇重点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第一部,起源于巫术,在战国末期经儒家种种解释下,有了更多伦理和哲学的意味,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到了汉代,随着儒家的推崇,成为了六经之首。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历史,背后的古今之争曲折动人。《尚书》几乎失传,幸亏多贤人补注,至今仍有所留。? 《诗经》的源头原本只是表达情感的歌谣,“诗言志”其实只是儒家“为我所用”理论下对诗经的一种解读。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学和礼文化的儒家经典。儒家有用“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 《春秋》的编年是史学的伟大发明,有“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经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加注后,一方面为传承经典,另一方面也为了建立自己的道统,后成为官方指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影响极大。 《战国策》读完,就可以了解古代谋臣策士的智慧,以及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 《史记》《汉书》则开创了中国历史记录的纪传体,成为正史源头。 从《诸子》篇开始,朱自清先生则没有再明确指出具体的经典书目。 逐篇梳理 序 读经典的价值: 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让人见识一都经典 作为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义务读经典 本书所谈经典的内容:经史子集;“小学”(文字学) 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1未经整理;2读起来难度大 本书目的重点:启发人们的兴题,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朱自清理想中的经典: 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 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经典 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编者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 (因此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为何叫《经典常淡》而不叫“国学概论”是因为“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容易教读者感到自我满足); “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 这部书以经典为主,艺术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 说文解字第一 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特点: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瘤文“古文” 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章节内容 秦以前: 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仓颉史官,他是从动物脚印得来灵感)的传说。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一是“象形”,如“日”“月”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 (转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ien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