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从拒绝祝寿到举行祝寿
——侧评耄寿钱谦益
方 良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
钱谦益在耄寿岁,受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拒绝祝寿转为迎接祝寿,红豆诗集成为其同门师生特殊的祝寿方式与纪念物。该诗集反映出耄寿牧翁在仙道的诱导之下,祈望延年益寿成为其主要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钱谦益 祝寿 延年益寿
作者简介:
方 良(1953~),男,浙江江山人,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历史。
从拒绝祝寿到举行祝寿
——侧评耄寿钱谦益
方 良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 常熟 215500)
钱谦益(1582~1664),字牧斋,古代著名文学家,江苏常熟人,身处明末清初,屡遇厄运,艰危苟免;身后长期遭受清廷严斥。唯于近世、尤其是近三十年,骞运反转,誉名鹊起。然而,矫枉过正,必有波澜。过分之举,仍应修复。钱谦益八十岁祝寿事,可作一例。有学者认为:钱谦益赋诗,咏“红豆”,表明了诗人怀着复国的坚定信念,云云。[注一]此说值得推敲。
一
年过半百,逢整数祝寿,乃是亘古不变的世俗。但因各人志趣与际遇不同,所持态度亦不同。钱谦益是一位有个性、不随世俗的人,又因为一生多艰危,对待自己的几次大寿,都是采取主动回避的态度。在六十寿辰那一年(1641年),虽有揽红颜知己入室的幸事,却也遭到许多横眉冷对的尴尬。更因仕途挫折,在崇祯朝两度遭谴,牧翁心灰意懒。 故于六十大寿到来之前,避寿于同邑门生毛晋之乡居,“谢客湖南,”[1]937接受了主人特殊的“为伊蒲馔,供养贯休罗汉像,梵诵竟日”的祝寿方式。[1]965
到七十寿辰那一年(1651年),牧翁曾在春季为族孙嗣隆祝贺五十寿辰;[2]122然而,对自己的七十寿辰却采取躲避的举动。归庄留下记载:“且先生年七十时,亦尝拒人之以诗文为寿矣,顾于庄所作序独喜。序初书于便面,先生以为易于刓敝,出册子命重录之。”[3]252此时避寿的主要原因是赎罪心情填膺。清初(1645年),牧翁身为明朝重臣,领头投降并任职清廷,可谓气节丧尽。事后,牧翁看到江南父老乡亲奋不顾身的抗争,看到家乡在内的江南各地遭遇的洗劫,受到自身潜在的人生价值观的拷问,深深悔恨自己的降清行为。清初社会舆论环境的宽松,文字狱还未盛行,也使之得以反复地自我表白赎罪的心情。该年(1651年),在其为从祖母徐氏所作的“墓志铭”之中,可见其自嗟:“不忠不孝,惭负天地,” [1]1193;又流露出“恨余之不前死从孟阳于九京” [1]678的心情。到了夏天,忽闻门生瞿式耜去世的噩耗,更无祝寿的心情。(瞿氏就义于上一年冬,消息传至常熟则晚,“其闻讣,辛卯夏也。”)在悼念瞿式耜的《哭稼轩留守相公一百十韵》中,可见其沉重的赎罪心情。[1]138
再到八十耄寿之岁(1661年),牧翁一方面因多年务做善事,倾力于注疏释典,竭力洗净类似祝寿的尘念;另一方面,赎罪心情犹存,仍具自知之明,云:“杏坛之杖,久悬其胫。” [1]1342所以,对所谓八十耄寿,牧翁保持十分低调的态度,早早发布了避寿的言论。这类材料至今尚可见多则。如庚子岁(1660年)秋,作《书史记齐太公世家后》,云:“今秋脚病,蹒跚顾影。明年八十,耻随世俗举觞称寿,聊书此以发一笑,而并以自励焉。” [1]1502稍后,又作《与周安石》书,云:“弟以明年八旬,痛绝称寿之客。”[2]237特别是《与族弟君鸿求免庆寿诗文书》,云:“今吾有质于子,夫有颂必有骂,有祝必有咒,此相待而成也。有因颂而召骂,因祝而招咒,此相因而假也。若夫即颂而为骂,即祝而为咒,此则非待非因,非降自天,无可解免者也。今吾抚前鞭后,重自循省,求其可颂者而无也。少窃虚誉,长尘华贯,荣进败名,艰危苟免。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册府。濒死不死,偷生得生。绛县之吏,不记其年,杏坛之杖,久悬其胫。此天地间之不祥人,雄虺之所慭遗,鸺鶹之所接席者也。”[1]1340另有一信:“日月逾迈,忽复八旬。勅断亲友,勿以一字诗文枉贺。大抵贺寿诗文,只有两字尽之:一曰骂,二曰咒。本无可颂而颂,本无可贺而贺,此骂也。老人靠天翁随便过活,而祝之曰:长年,曰:不死,此咒也。业已遍谢四方,岂可自老弟破例耶?若盛意,则心铭之矣。”[2]320还赋诗云:“君不见彭篯孙子八十翁,头童鬓秃两耳聋。客来称寿百不应,”[1]524当年三月,一位浙江后生吕留良(33岁)远道前来问候之时,牧翁尚以为可将“自励”的状态撑下来,拒绝其留下祝寿的诗文。接着为了避寿,牧翁依照往常惯例,作出了外出的安排,目标是杭州。
二
老人出行,除了对亲属必有一番安排之外,还要对亲近的晚年门生作一个交代。于是,当年五月,牧翁借虞山胎仙阁设夜宴,招待几位门生。夜宴以品赏难得一见的红豆树花为名,话题却由师生暂别转入门生祝寿,遂成一场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