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江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内涵丰富,绚丽多彩。这是人类生存历程中的精神遗产,是珍贵的文化存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取得可喜成果。截至2016年6月,江西省传统戏剧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项、省级项目46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传承人62名,其中去世6名。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江西省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
一 发展概况
自2006年5月至2014年11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省传统戏剧类项目共获批15项,其中第一批名录6项,第二批扩展项目名录1项,第三批名录2项、扩展项目名录3项,第四批名录2项、扩展项目名录1项。
表1 江西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含扩展项目)状况
这些非遗项目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传承中,不断吸收其他唱腔,不断向外传播,逐步形成既有全国性影响又具有区域特色的戏剧类型。
(1)弋阳县申报的“弋阳腔”。南宋中期,勃兴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以佛道故事为核心,融合南曲戏文与当地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时称“弋阳腔”。“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至明嘉靖年间,弋阳腔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嬗变的艺术功能向周边地区及省份迅猛发展,每到一地又受到当地群众的欣赏要求和趣味的影响,吸纳当地音乐和语言,形成新的地方腔调。“乐平腔”“徽州调”“青阳腔”“四平腔”“义乌腔”“太平腔”等,均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市的京剧、川剧、湘剧、辰河戏、祁剧、婺剧、赣剧、瑞河戏、柳子戏等47个声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弋阳腔无愧于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中国四大声腔之首。
(2)湖口县申报的“青阳腔”。明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与当地方言、九华山佛俗说唱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青阳腔继承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将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在弋阳腔加滚的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的“滚调”。青阳腔回身入赣后,班社如林,深受江西城乡观众喜爱。当时湖口、都昌、彭泽比较有名的班社有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湖口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湖口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1918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湖口县发掘的青阳腔手抄剧目、曲牌、脸谱、古谱等众多资料远远超过安徽青阳县的青阳腔资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青阳腔资料。
(3)广昌县申报的“广昌孟戏”。起源于明初的广昌孟戏是以孟姜女为题材的戏曲,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是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每年正月只在本村演出一次。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于20世纪60年代自然消亡。广昌三村,一村一庙,一庙一班,世代相传。每至正月新春,各择吉日,游村出赛,鸣锣开台,祀奉秦朝蒙恬、王翦、白起三位将军,搬演孟姜女连台大戏。三村孟戏剧本渊源有别,不尽相同。现存刘家、曾家两路孟戏剧本的曲牌有140余支。曾家孟戏主要唱比弋阳腔更古老的南曲,刘家孟戏则是别处早已失传的海盐腔遗响。广昌孟戏无愧于中国古老剧种中的“活化石”。
(4)婺源县申报的“徽剧”。明代中叶,余姚腔、弋阳腔已在徽州、池州一带流行,逐步演变出徽州腔、青阳腔。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融入当地诸腔,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高亢激越的拨子,习称“吹拨”。1790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后,皖南地区创办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被称京外四徽班。光绪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吸收昆腔、高腔和皮黄戏元素,受乐平、德兴饶河班影响,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批婺源徽班名噪一时。婺源徽剧丰富多彩,雅俗共赏,今存传统剧目300多出,以皮黄、吹拨居多。
(5)宜黄县申报的“宜黄戏”。明代中叶,宜黄县就是江西地方戏曲的中心,称为“戏乡”。明万历年间,发脉于甘肃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带来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唢呐伴奏的二凡两种曲调。进入宜黄后,摒弃唢呐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构成了以二凡为主体的板腔体音乐,时称“胡琴腔”。不久,这种胡琴宜黄腔迅速传遍安徽、江苏、湖北、陕西、河南、四川,并进入北京。“宛转珠喉服靓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