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代表性玉器介绍.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珠宝首饰传统文化》 教育部职业教育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Gems and Jade Ident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良渚文化代表性玉器介绍建设者姓名:夏旭秀 神人兽面纹玉琮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属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神人兽面纹玉琮(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玉琮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重约6.5公斤。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 “神人纹”玉钺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钺长17.9厘米,肩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呈“风”字形;青玉质,上有褐色斑。 刃部两角以浅浮雕和阴刻细线雕琢纹饰,上角雕神人兽面纹,下角为雕神鸟纹。纹样与同墓所出的大玉琮上形象完全一致.在良渚文化中,玉钺上雕琢文饰,仅此一件,为同类器物中罕见的精品,被称为“钺王”。 《说文解字》中说,“钺,大斧也”,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精心制作的大玉钺已非实用性兵器,而是一种礼器,是象征氏族首领的王权、兵权的权杖。 镂空雕”神人纹”冠状饰余杭市反山16号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因出土时置于头骨的一侧,形如冠帽而得名高5.27厘米、上宽5.4厘米、中宽10.34厘米,下宽6.3厘米,厚04厘米。玉质沁为黄白色,夹浅灰色筋状条斑。体平,上大下小,为不规则的倒梯形。镂空雕”神人纹”冠状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部为兽面纹,兽面纹的两侧为神人纹,左右及正反面对称。整体镂空而成,中间以阴刻细线纹作为装饰。下部有长方形的扁榫,上有五个等距的小孔,可以将梳子固定住,所以也被称为“玉梳背”。透雕玉器在良渚文化中较为罕见,这件冠状玉饰精雕细琢,构图对称和谐,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罕见的珍品。 兽面纹三叉形玉器1987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0号墓,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器高5.2cm,长7.4cm,厚1.3cm。玉质为黄白色沁,有少量红褐色斑。器物呈“山”字形,三叉基本平齐,上刻羽状纹,象征羽冠;底端为圆弧状;中叉上有贯通直孔,出土时上插有玉管。正面刻有浅浮雕神人兽面神徽,周围阴刻勾云纹;背面光素无纹。 三叉形玉器佩戴效果复原图 资料来源:各博物馆和网络资料整理 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