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拓宽富硒食品认证范围行动方案
着眼全域富硒产业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布局和空间承载能力,结合国土空间格局和城乡发展布局,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多园”
的富硒产业发展格局。
一、自然环境条件
——硒资源优势突出。紫阳县是当前所发现的全球面积最大、富硒底层最厚的富硒区,特别是有机态结合硒占原岩硒的比例较高,被誉为“中国硒谷·世界硒源”。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表明,紫阳所处我国秦岭海槽早寒武纪地层的富硒程度最高,且有理想的硒汇集利用地质地理条件。同时,紫阳在安康全域土壤硒含量最高,发展富硒食
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生态环境优良。紫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摄氏15.0℃,年均日照时数1586.8小时,年降水总量1066毫米,相对湿度70-80%,无霜期269.6天。森林覆盖率达到64.52%。汉江出紫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7天以上。以茶叶、柑桔、厚朴、杜仲、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久负
盛名,是全国生产天然富硒有机食品的最佳区域。
——文化底蕴深厚。紫阳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一陕甘青新茶马
古道的源头,茶文化已有千年历史。同时,道教文化、民歌文化、富
硒文化、民俗文化、汉水文化等融合性强、包容性大、积淀深厚。紫
阳民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素有“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和“汉江画廊·茶歌紫阳”之美誉。深
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产旅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区位交通优越。紫阳位于大巴山北麓、汉水之滨。襄渝铁路、
包茂高速、紫渔310省道穿境而过,G541国道即将全面贯通,境内水
运通畅,公路通村率达到100%,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建立,现已融入西安、重庆、成都“半日经济圈”和哈尔滨、海口、乌鲁木齐和广州等“一日交通圈”。不断完善的区位融通交通体系为富硒食
品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发展思路
坚定不移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落实“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民生优先”战略,按照“1468”思路,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为引领,着力破解“优良品种繁育、硒含量精准控制、延链补链强链、资源价值最大化”四大核心问题,促进硒资源更好地向硒产业转变,推进富硒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
现“以硒兴业”“以硒富民”。
聚焦“1”大目标:全国富硒产业发展核心区。
坚持“4”化导向: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智能化。
推进“6”大任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硒+X”产业体系,提高加工制造水平,完善产销对接体系,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夯实基
础支撑体系。
实施“8”项工程: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研发平台建设工程,基地建管增效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工业园区升级工程,骨干企业成
长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专业人才培育工程。
三、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1.全方位保障产品质量
——拓宽认证范围。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主体严格执行富硒优质农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按标生产。开展“两品
一标”认证,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及ISO、HACCP、
GMP、GAP等申报认证。完成《紫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修订和《紫阳
茶》团体标准新制定工作并颁布实施。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镇、村三级联创,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建设富硒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立富硒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治机制。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
率保持在98.5%以上,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深化富硒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强化监测结果通报与应用,提升农产品监测数据质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加强对富硒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质量监管,依法打击掺杂制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提高富硒产品质
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实现富硒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2.提升质量检测能力。健全富硒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富硒产品检验检测,强化技术培训、富硒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做到有检测、有认证、可追溯,实现富硒食品各环节质量检测全覆盖,实现富硒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100%。制定富硒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改进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提升抽检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加强质检机构资质认定与考
核,提高富硒产品质检专业化水平。
3.健全质量溯源体系
——优化追溯平台。建立以“互联网+产品溯源”为核心的富硒食
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优化整合溯源平台,建设基地和生产车间物联
网、规范化、可视可溯管理系统。建设“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平台,
并与省市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实现追溯信息互认互通。到
2025年,可视化溯源基地覆盖90%以上的经营主体。
——完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