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及其生存悖论.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剩女”现象及其生存悖论 ? ? ? ? ? ? ? ? ? ? ? ? ? ? ? ? ? ? 田泥 本名田美莲 文学博士 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当下,“剩女”已经不再稀奇,似乎已成为人们调侃与自嘲的常见语词。其实,“剩女”一词早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即作为新词出现,现在,它泛指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单身女性。她们也被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这些人条件优越而知性,但在婚姻上却一直得不到理想匹配与归宿。而随着女性社会、精神地位的日益提高,加之女性经济的独立,中国“剩女”现象日趋严重,并日渐成为社会与人们的关注点。事实上,“不婚”或“不能婚”的“剩女”,大多数出现在都市,农村基本不存在这种现象。而深入女性生活基底,发现这样一种事实存在:“剩女”现象及其悖论,反映了女性生存遭遇的另一种尴尬,这是一种女性社会、精神地位提升之后出现的停滞或倒退,当然仅就情感与婚姻形式而言。 一 “剩女”特质及其恐慌心理 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1997~2005年,30~34岁的未婚女性比例激增,尤其是30岁的未婚女性比例从1.2%增加到3.4%。这一方面表明当今社会女性晚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从未婚女性比例的绝对值升高可以看出当今“剩女”现象确实有数据支持。同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大龄未婚女性主要集中在城镇,占30~44岁全部未婚女性的72.1%。 中国“剩女”现象的出现究竟源于什么时间,难以考证,但大致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社会转型期后,尤其是在2003~2008年间,中国“剩女”群体人数呈大规模爆发性增长。 “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当然,“剩女”现象及其背后有着社会对“剩女”的宽容,更有女性群体自身的演进。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如今年轻人爱自称‘剩男’‘剩女’并不表达他们自认为多余的负面情绪。相反,当‘剩’成为某种流行关键词后,这样的自贴‘剩’字标签的行为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中性的自我调侃。”而著名导演周晓文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剩女抱着某种偏见与歧视。我认为,剩女并不可怕。生活提高了,价值多元了,才出现剩女这个群体,证明选择多了,是时代在进步。她们是思想独立、敢于坚持自己爱情观的群体,是高级动物。剩女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剩女”不是怨女,也不是哀女,或者衰女。有人认为,“剩女”有“圣女”情结,即自我、清高、孤傲;放不下心结,又想嫁,在犹豫之中浪费着青春和自我。其实,“剩女”的特质在于其自主意识甚强,个性独立,但也有生存焦虑。具体表现为:追求个性发展与超越,导致更加自我;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势导致了对婚姻选择的潜在规则——找男人要比自己更优秀;曾经的伤痕记忆与恐惧,对婚姻采取拒绝与观望的态度;社会空间的过度拓展与自我情感空间的相对狭窄,使发展事业成为规避情感空虚的寄托;“剩女”的优势资本,使生存资源与资本过剩,而年龄优势缺失;等等。 心理学家们发现,近年来,“剩女”诸如此类的心理危机绝非少见,主要有:金钱恐慌症、青春恐慌症、婚姻恐慌症、独身恐慌症、工作竞争恐慌症等。比如对高学历的单身女性,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灭绝师太(女博士)、李莫愁(女硕士)当然没有黄蓉(本科生)和小龙女(专科生)可爱”,“找工作女博士PK男硕士,女硕士PK本科男,真到了自己找工作,才知道其中的无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剩女”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意识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伴随的情绪紧张与焦虑,久而久之产生了潜在的危机感与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了心理的极度恐慌。 二 “剩女”的相对性PK“剩男”的绝对性 事实上,中国是一个绝对“剩男”的国家,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早在1990年就已经指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正逐渐引起他对男孩的担心,许多“多余”出来的男孩子贫穷、没有根基、没有固定的家庭婚姻关系。根据阿氏的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4000万男性不得不独身。 因此,“剩女”是相对于自身对婚姻对象的标准与尺度提升而出现的过剩,属于处在“结构性剩余”的境地。而择偶标准不对称导致的“错位配对”产生了“剩男”与“剩女”,分别处于金字塔的顶部与底部,原本很难构成匹配。实际上,存在所谓的“择偶梯度差异”,就是指两性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倾向于往“下”找,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以便获得家庭优势;而女性则倾向于往“上”找,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以便寻找依靠与安全感。这种差异体现在年龄上,也体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