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涪清路综合改造工程第二标段
深
基
坑
开
挖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企业
日 期:7月29日
目 录
TOC \o 1-2 \h \z \u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第一节 工程地点及规模 1
第二节 工程参建各方 1
第三节 气象水文 2
第四节 地下水及地质条件 3
第二章 编制阐明 4
第一节 编制根据 4
第二节 合用范围 5
第三章 施工计划 5
第四章 施工工艺技术 6
第一节 工艺流程 6
第二节 施工措施 7
第三节 防护搭设 13
第五章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5
第二节 技术措施 16
第三节 应急预案 23
第四节 监控监测方案 39
第五节 基坑施工过程中风险源分析及防控措施 40
第六章 劳动力计划 42
第七章 计算书及有关图纸 43
第一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地点及规模
1、人行地通道位于涪清路北段K0+615处,通道主体全长19.6米,设计净宽为4.3米,净高为4.4米,底板、侧墙、顶板厚均为0.45米;两侧梯道均为双向楼梯,总长68.4米,梯道净宽为2.6米;本人行地通道基坑开挖深度约7.9米,土石方开挖工程数量约4300m3。
2、下穿道位于涪清路北段中心里程为K1+295处,全长为202m,其中明挖暗埋段长59m,设置2道沉降缝;南侧敞口段长65m,设置6道沉绛缝;北侧敞口段长80m,设置8道沉降缝。下穿道明挖暗埋段构造形式为门式框架构造,框架构造东侧施工时采用排桩式基坑支护;西侧敞口段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构造,东侧敞口段采用桩板式挡墙。门式框架净宽9.0m,净高6.3m,顶板及侧墙厚0.8m,侧墙下设置1.0m厚扩大基础。土石方开挖工程数量约21600m3。
第二节 工程参建各方
1、建设单位:重庆市涪陵都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企业
2、勘察单位: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企业
3、设计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4、监理单位:重庆名威建设工程征询有限企业
5、施工单位: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企业
第三节 气象水文
1、气象
涪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局限性,灾害性天气频繁,光、热、水资源同步等特点。沿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mm,降雨量以5、6月份最多,沿江地区最小降雨量出现于1、2月份,月均局限性20mm。年平均气温18.1℃,年际变化幅度1~1.6℃,极端最低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42.2,常年有伏夏,属我国夏季最热地区之一。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1000米,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递减约0.4摄氏度。历年平均无霜期满315天,年均雾日30.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88小时。
2、水文
拟建区境内旳溪河,均属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略呈“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涪陵城东汇入长江,略呈“S”形。径流量在时间分派上不均衡,丰水期4至10月径流量占整年径流量旳85%。不少溪河会在冬春枯水期和8月左右旳旱期断流。
本工程位于乌江及长江东岸,勘察期间江水位正处在上升期间,且上游近期受多次暴雨影响,水位在160~170.00m上下变化,三峡大坝蓄水后工程区一遇洪水位为175.6m(吴淞高程系统,对应于黄海高程173.9m),均远低于设计路面高程195.20~228.00m,江水位对本工程旳影响作用可暂不考虑。
第四节 地下水及地质条件
线路区地形总体体现为沟谷斜坡地形。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后汇集于沟谷向低洼处排泄。场地内第四系人工填土构造松散~稍密,孔隙大,透水性强为透(含)水层,砂岩、泥质砂岩属相对含水层,粉质粘土及泥岩、页岩属相对隔水层。地下水类型重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地下水重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高至低向低洼处排泄。钻探施工完毕后对所有钻孔作水位观测,在斜坡上钻孔大多为干孔,地下水不发育,选用7个土层较厚及桥位钻孔做简易抽水试验,5分钟内均抽干钻探残滞水,抽干后水位回升很慢或没有回升,由此推断大部分钻孔内为钻探循环水,道路沿线地下水贫乏;在平缓及沟谷地带,部分钻孔在抽水过程中水位下降较慢,抽干后水位回升较快,存在临时性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具补排途径短、水量小特性点。此外,勘察过程中,对北段道路K0+980m位置处挡墙中部泉水点出水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