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 碳达峰碳中和园区指南(2021).pdfVIP

工业互联网 碳达峰碳中和园区指南(2021).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业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园区指南 (2021)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2021年12 月 编写说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基于当前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提出的 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 志,在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碳排放的主要 “ ” 源头,是我国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 为有效指导工业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园区 (以下简称 工业互联 ” 网双碳园区 )的建设、运营与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编写 2021 了《工业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园区指南 ( )》,旨在探索工业互 联网双碳园区的重要意义、发展需求、建设路径及评价体系等。通过 放大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以点带 面有效推动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指南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建 设的重要意义、态势和价值。第二部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的 内涵,以及建设的发展需求。第三部分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的 关键相关方,明确了整体框架、指导原则和建设要素。第四部分介绍 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的关键基础理论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了工业互 联网双碳园区评价及指标体系。第六部分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 的建设路径。第七部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的碳管理实施闭环 方案。第八部分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的发展与保障方案。 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们对实施路径 的探索也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后续我们将根据实践情况和来自各界 的反馈意见,在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和发布新版报告指南。 组织单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编写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李海花、录天凤、张译霖、高信波、郝献 举、高欣、刘东坡、王亦澎、景浩盟、齐曙光、李琦琦、赵瑞龙、高 艳丽、李笑然、池程、马超、李尚、呼彦朴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池、孟涛、王蕾、周昶 航天科工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邢镔 重庆大学:曹华军 重庆邮电大学:李洪丞 山东浪潮工业互联网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李程、贾广飞、李响 中金数据集团有限公司:赵伟程、蔡钟宇 北京航天云路有限公司:唐霞、郑治、王雨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侯勇、黄清成、王文婷、钱浩 参数技术 (上海)软件有限公司:郎燕、高谊 北京数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苗韧、秦晋阳 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邢聪聪、李拓 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永章、高国辉、陈梅 航天科工深圳 集团有限公司双碳政策服务中心:张红庆、杨晔、( ) 葛振宇 上海世茂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于茜、郝琳虎、陈新龙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吴蔚洲、温昊伟 普天信息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陈昕、郭惠军、李果 浙江蓝卓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叶鑫、邵黎勋 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王辉、戚航 一、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态势和价值 1.1 我国加紧部署实施双碳战略 近年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以 及附带的一系列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了未来人类文明的 存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成为各国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为应对 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国相继确立碳中和目标,引导经济 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7 个国家承诺“碳中和”,欧盟、 英国、日本等地区纷纷提出“绿色新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 低碳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2020 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 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