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藏书目录
1 朝目录编纂
在中国,目录学一直是阅读和学习的门户。清代学者王鸣盛有“目录之学, 学中第一要紧事”之说。
鲁迅作为一位文化名人, 一辈子都在与古今中外的书籍打交道, 也注定与目录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关系。
鲁迅的文化活动广泛涉及目录之学, 或摘抄、汇录前人书目, 或开列拟购书目, 或编制自著书目, 或编录金石目录等等。据1959年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记载, 当时藏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库的鲁迅手写目录有二十多种, 现开列于下: (1) 辑汉武故事应用书目。 (2) 明以来小说年表。 (3) 采录小说史料书目。 (4) 小说史略书目 (草稿) 。 (5) 汉石存目。 (6) 直隶碑录目录。 (7) 汉画象目录。 (8) 六朝造象目录。 (9) 唐造象目录。 (10) 六朝墓铭目录。 (11) 六朝墓志目录。 (12) 越中金石记目录。 (13) 各省金石目录。 (14) 四川通志等书金石录摘抄。 (15) 各县金石录摘抄。 (16) 四库未收书目。 (17) 丛书目录摘抄。 (18) 小说书目。 (19) 俗文目录。 (20) 六醴斋医书十种。 (21) 益雅堂丛书书目。 (22) 唐宋元明画目录。
另据赵英所著的《籍海探珍》, 认为已知的、未曾公开发表的、鲁迅手写目录也有以下几种: (1) 我辈所有丛书。 (2) 古物调查表钞。 (3) 金石目录。 (4) 直隶现存汉魏六朝石刻录。 (5) 造象目录。 (6) 石刻目录。 (7) 各省画象目录。 (8) 魏元 墓志杂目。 (9) 嘉祥杂画象。 (10) 越中典故书帐。 (11) 越中金石目补。 (12) 《水浒》书目表等等。
鲁迅一生先后编纂的目录数以百计, 这些目录有发表的, 也有未曾面世的, 有收录在集的, 也有尚未汇辑的。但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信息, 是一大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蔡元培对鲁迅的目录有较高的评价, 在《鲁迅先生全集序》中曾说:“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 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 校《嵇康集》, 辑谢承《后汉书》, 编汉碑贴, 六朝墓志目录, 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以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 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 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 《木刻纪程》, 《北平笺谱》等等, 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所未曾著手。” (1938年版《鲁迅全集》二十卷本卷首) 。
古人是把目录的编纂视为一种著述方式的, 像旧时的“官家目录”, “私家目录”等等, 他们把目录的编纂结果收入个人的文集之中。鲁迅编纂的众多目录, 毫无疑问是其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目录学方法是鲁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 无论是鲁迅研究 , 还是目录学研究, 都应加强对鲁迅编纂目录的收集整理工作, 有必要把《鲁迅全集》以外的鲁迅手定目录篇什汇集成册, 编成一本《目录杂纂集》, 并加强研究, 以填补鲁迅著作编辑研究工作中的一项空白, 相信此举当是鲁迅研究事业所必需的。
2 从目录入手,重视推动学术的过分区域和文化的研究
1926年, 《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书目, 鲁迅写道:“从来没有留心过, 所以现在说不出”。但在“附注”栏中又这样写“但我要趁这机会, 略说自己的经验, 以供若干读者参考——我看中国书时, 总觉得就沉静下去, 与死人生活, 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 往往就想与人接触, 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 也多是僵死的乐观, 外国书即是颓唐的厌死的, 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 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 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一故事, 许多人都有误解, 以为鲁迅不重视目录, 不注重目录学。其实, 这大错特错了。鲁迅对目录的重视非一般学者所能及, 前文所述的众多目录学成果足以说明鲁迅对目录的重视程度。在鲁迅看来, 研究工作只有从目录入手, 才算摸着了门径, 认为目录是治学之道。他一直提倡研究国学的青年人要重视对书目的研究。
由于近代目录学思想的形成时期, 正是鲁迅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西学和新学不断冲击着鲁迅的头脑, 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一系列目录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又促使鲁迅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从中发现了精华和糟粕。
1934年11月2日, 鲁迅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指出:“我也曾经用过正经工夫, 如什么‘国学’之类, 请过先生指教, 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 (《且介亭杂文》, 《全集》第六卷) 。
所以, 鲁迅绝非真正的“从来没有留心过”, 只是觉得想要推荐的书, 在他看来还不是很满意, 轻易推荐出去, 恐怕“误人子弟”。这是对青年负责, 对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