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红楼梦》里黄山飞来峰:旅游地竞争与合作
(2215字)
第一讲 《红楼梦》里黄山飞来峰:旅游地竞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看过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人想必对这首歌都是耳熟能详。而在电视剧片头出现的一块巨石,如同从天外飞跃而来,寓意《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此石形状奇特,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据说,为了寻找这块特殊的石头,《红楼梦》剧组辗转了许多省市,四川峨眉山、贵州灵山、海南东山岭、安徽黄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后,黄山之巅的飞来石成功入镜,成为了多少年来众多电视观众以及游客们津津乐道的黄山奇景之一。(王扶林导演在思考拍摄方案)。这也难怪,黄山的奇山异石闻名遐迩,1984年9月15日87版《红楼梦》在黄山顶峰拍下了第一个镜头,就是飞来石的特写。
其实,皖南有三大名山:黄山、九华山、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三座名山在皖南同一地域出现,它们对游客的吸引力出现此长彼消的动态变化。变化的结果是黄山的吸引力得到加强,齐云山地位级别和知名度较低,虽然可进入性好,但距黄山近,受黄山的抑制最大,但作为道教胜地和省级名山,它有自己独特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的重游率较高,因此,抑制的是省外国外市场。九华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地位级别和知名度都较高,受黄山的抑制没有齐云山大,但可进入性较差,两方面共同反作用,极大地抑制了九华山的旅游发展。不过随着近年来九华山周边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作为佛教名山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和宣传的加强,游客接待总量增长迅速,其中包括重游率很高的香客市场。
一、名山的空间竞争
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同处在一个皖南,相互之间竞争激烈。这也是由名山的特点决定的。
1.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1)遍在性旅游资源:名山旅游资源(地)分布广泛,中国第一、第二批公布的8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名山约占50%,分布在全国19个省。
(2)共性大,个性强:根据“以岩性为基础,综合考虑其自然景观、美学和人文特征来划分名山类型”的原则,中国的名山可大致分为花岗岩名山、岩溶山水、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名山、其他以自然因素为主要成因的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等类型。就某一类名山的外部特征来看,名山的共性很大,如花岗岩高山一般是岩基断块隆起或岩株构造所致,具有相对高差大、形象雄伟、主峰明显、群峰簇拥、坡陡谷深路险等共同特点。具体到某一座名山,它又具有强烈的个性,如同是花岗岩名山,泰山、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崂山、三清山等又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不同的名山功能不一样,如五台山以宗教旅游见长,庐山以避暑为主要功能而又兼有观光特性,黄山主要是以观光为其特点。
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因此(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当多座名山在同一地域同时出现时,远距离旅游者往往只选择地位级别最高的名山,而放弃地位级别较低的名山。在相同级别下,可进入性好的名山抑制可进入性差的名山的发展。
(2)非替代性竞争是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与其他类别的旅游地一样,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也是知名度大、地位高的名山抑制知名度小、地位低的名山。
二、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不仅仅名山的竞争如此,喀斯特洞穴作为一种共性大、独特性小的旅游资源,当多个洞穴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之间也会产生替代性强的空间竞争,其结果是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
1.遍在性旅游资源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遍在性旅游资源,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喀斯特洞穴发育。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浙江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仅云南省经调查有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洞穴就达400多个,贵州20世纪80年代初搞喀斯特洞穴普查,上报给省有关部门的就有3000个。除了南方省份外,北方的北京、河北、辽宁等省市也发现并开发了喀斯特洞穴。
2.共性大、独特性小,重游率低
从地貌学的角度,喀斯特洞穴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但作为一种旅游景观,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由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等构成的似人似兽似物的景观,甚至不同的旅游洞穴所配的神话导游词都差不多。
3. 从吸引范围来评价,不论洞穴的规模多大,或景观多好,它们的吸引力和吸引范围都是区域性的,如贵州的龙宫洞、织金洞,云南的燕子洞、九乡溶洞。全国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已开发的洞穴具有像黄山、九寨沟、石林、张家界等那样的全国范围的吸引力。
名山和喀斯特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规律也可以概括为旅游竞争的“NO. 1效应”,或者“遮蔽效应”。即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名山或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