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N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3675—2013草莓花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izoctonia fragariae Husain et W.E.McKeen2013-08-30发布2014-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1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3675—201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振华、冯汉利、张剑锋、李凤新、王宏毅、叶芸、吴品珊、吴翠萍、李彬、王英超、罗加凤。
SN/T3675—2013草莓花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草莓花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草莓种子、种苗及果实上的草莓花枯病菌的检疫和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3病菌基本信息中文名:草莓花枯病菌学名:Rhizoctonia fragariaeHusainetW.E.Mckeen分类地位:草莓花枯病菌无性态Rhizoctoniafragariae属于真菌界Fungi,半知菌门Basidiomycota,丝孢纲Hyphomycetes,无孢目Agonomycetales,无孢科Agonomycetaceae,丝核菌属Rhizoctonia。有性态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属于担子亚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角担子菌科Ceratobasidiaceae,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传播途径:带菌的草莓、根系、花蕾、土壤是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4方法原理根据草莓花枯病菌在寄主上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特征进行结果判定。5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5.1仪器设备PCR仪、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器、制冰机、核酸蛋白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台式小型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常规冰箱、旋涡振荡器、恒温水浴锅、微量进样器、电泳仪、凝胶电泳设备、凝胶成像系统、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带显微照相装置)、天平(感量0.1g)、测微尺、光照培养箱等。5.2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琼脂糖粉、次氯酸钠(NaCIO)、氯霉素、引物、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乙二胺四乙酸(EDTA)、无水乙醇、蛋白酶K、苯酚、三氯甲烷、异戊醇、乙酸铵(NHAc)、氯化镁(MgCl2)、PCR缓冲液、dNTPs(dATP、dTTP、dCTP、dGTP)、TaqDNA聚合酶、溴化乙锭(EB)、液氮、3.5%甲醛、二氨基-2-苯基吲哚(DAPI)、硝酸钾(KNO:)、水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实1
SN/T3675—2013验用水应符合GB/T6682中的规定。6现场检疫检查根是否根腐,颜色棕色或黑色,植株是否矮小、萎,似冻害状。花开时,花粉囊是否黑色,花梗正常,花心黑色。果实的组织是否变褐,变硬,成熟果实是否变软,表面是否有白色稀疏菌丝体(参见附录B)。7实验室检疫7.1直接镜检将有明显病症的根系、花蕾或果实材料置于体视显微镜下检查,或直接挑取病部子实体制成玻片,置于生物显微镜下镜检,观察记录菌丝、担子果、担子的形态特征和着生方式,并测量其大小。7.2保湿培养如根系、花蕾或病果上只有可疑病状而无明显病症,则将病根(截成5cm)或繁殖材料置于样品袋中,于20℃~25℃下保湿培养,每天观察症状的变化,并进行显微镜检或分离培养。7.3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取具有疑似发病症状的根或繁殖材料,用自来水冲洗并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用1%NaCIO表面消毒1min~2min,用无菌水冲洗-3-次,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放人水琼脂(含250μg/mL氯霉素)表面,当组织表面长出菌丝后,将菌丝转移至PDA平板(含250μg/mL氯霉素)上,继续培养2d~3d。小心挑取新长出的菌丝,转接到新的PpA平板上进行真菌的纯化培养。连续转接3次,获得真菌的纯培养物。7.4菌丝和菌核的形态观察将纯培养物接种在含有1nm厚PDA的来板上,培养3d5d,在菌丝生长最旺盛的边缘取出带有菌丝的琼脂碟片,在3.5%的甲醛中固定,用无菌水冲洗,然后在二氨基-2-苯基吲哚(DAP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RB_T 203-2018信息安全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管理要求.pdf
- WH_T 70.4-2015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 第4部分: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pdf
- SN_T 4619-2016黑胸大蠊鉴定方法.pdf
- NY_T 3088-2017化学农药 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pdf
- QB 1692.4-1993家用卫生杀虫用品 卫生香.pdf
- SN 1256-2003国境卫生检疫标准编写基本规则.pdf
- SYT 6292-1997探井试油测试资料解释及质量评定.pdf
- SJT 37-1996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型号编制及命名方法.pdf
- QX_T 407-2017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评价.pdf
- SN_T 1278-2010巴西豆象检疫鉴定方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