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重章复沓”——战地军歌《无衣》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VIP

诗经里的“重章复沓”——战地军歌《无衣》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忆录里的匠心 ——《长征》《插曲》联读;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能精准背诵诗歌 2.通过连线、对比和讨论,鉴赏诗经“重章叠句”的精妙; 为何“无衣” 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 都愿意去当兵。 那时候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 兵器的,很多奴隶都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即没有军衣的情况。;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 《说文·矛部》 “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 (《戈部》) 《诗·秦风·无衣》又说“王于兴师,修我矛戟”,“戟”字在《十三经》中用了14次,其中《左传》只用了5次,可以说明戟是在矛、戈之后(大约是春秋时期)产生的武器。 (《中国兵器史》) 思考1:“戈矛”“矛戟”“甲兵”的顺序有何讲究? ;“以今观古” 连连看;袍,即为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名·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秦时的袍仍保留着内衣的形制,袍服外加有外衣。古代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这种战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当被子。 泽,《齐诗》作襗,即贴身所着之内衣。泽有污浊之义。古人所穿内衣因常受汗泽,故以“泽”名。《释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谓之泽。”秦地冬季寒冷,故士兵???穿袍外尚须着内衣,这样才能御寒。; 裳,古人称下衣为“裳”。但裳不是裤,而是裙。裳古代亦写作“常”,《说文》:“常,下裙也。”又说:“裙,下裳也。”可见裳就是裙。古代男女皆着裳,也就是穿裙子。《诗经·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穿的便是下裙。关于裳的形制,东汉刘熙《释名》说:“裙,群也,连接群幅也。”《礼记·丧服》“裳内削幅”,郑玄注更具体地说: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军人上身穿袍,下身亦着裳,即所谓“战裳”。与普通的裳多以布制成不同,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作衣料,即所谓“甲裳”。 ;思考2:士兵先是“同袍”,再是“同 泽”,最后“同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变化体现了衣服件件脱落的过程,说明士兵战斗逐步进入状态,直至白热化。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是一项力气活,战士们绝大多数贴身肉搏,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随着战斗进程的推进,士兵们必然脱去或者损失“袍”, 穿着内衣战斗;再脱去或者损失“泽”,只剩遮蔽下体的“裳”。然而 如此艰苦的环境依旧阻拦不了秦兵战斗的雄心豪情,即便穿着内衣, 只剩下裳,也要同仇敌忾,共同抗敌。我们可以想象:朔风烈烈,军旗飘扬,一群衣衫褴褛的西北大汉,在黄土高原上誓师出征,外敌的暴行点燃了他们怒火,军官三声喝问:“岂曰无衣?”士兵们纷纷大吼:“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思考3:“同仇”“偕作”“偕行”之间是如何层层递进的?;“仇” 本义:同伴 qiú 引申义:同类、匹配 古代实 行什伍连坐法,一个人犯罪,九个人连坐,匹配 得不好就会无辜受牵连,因而“怨匹”,变音为 “chóu”。 ;解读参考: 如果我们把“仇” 解释为“同伴”,那么诗歌从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自然过渡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 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同御敌, 整个过程符合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其中暗含着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 ;《无衣》用“重章反复”的表现手法,内容在重复之中又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课堂练习1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如果把“王于兴师”删除似乎也通顺,那么可以删除此句吗?;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