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各类型铜鼓的分布与铜锡铅矿点之间的关系 .pdfVIP

广西各类型铜鼓的分布与铜锡铅矿点之间的关系 .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各类型铜鼓的分布与铜锡铅矿点之间的 关系 作者:陆秋燕李延祥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7 年第01 期 【摘要】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 世纪80 年代初算起已经30 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 型铜 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地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 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 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 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地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 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 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关键词】古代铜鼓;矿料来源 ;铸造地 【作者】陆秋燕,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三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 生态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宁,530028 ;李延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 (2017)01 - 0143- 006 铜鼓特指流行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一种青铜乐器,并非指所有用铜铸造的鼓。它有 面无底,壁薄中空,鼓面和鼓身装饰着精美纹饰,体现了铸造和使用民族的铸造技艺和审美情 趣。广西是世界上馆藏和民间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地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出 土的神秘精美的古代铜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尤其是1980 年4 月中国古代铜鼓研 究会在南宁成立,更是以广西为铜鼓研究的大本营,掀起了铜鼓研究的热潮。梁志明 [1 ] 、蒋 廷瑜 [2 ]27-43 、万辅彬 [3 ]1-36 、何纪生 [4 ]126-138 、李伟卿 [5 ] 、李昆声 [6 ] 、王大道 [7 ] 、 龙村倪 [8 ]65-73 、李世红 [9 ]等诸先生发表了许多在铜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和专 著,对铜鼓的起源、发展、演变、传播、分布、分型、纹饰、功能、族属、断代、冶铸、声学 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万辅彬等先生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对广西北流、 灵山、冷水冲、麻江等主要类型铜鼓进行的铅同位素比值实验,以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首次证 明广西北流型、灵山型铜鼓的矿料来源于北流县铜安镇铜石岭和容县西山一带;并根据炉址、 炉渣、陶片等遗迹、遗物,以及考古队20 世纪60 年代初在铜石岭上捡拾到的一块宽约20 厘 米的铜鼓残片,推断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极有可能是就地取材,边冶炼边铸造的[3 ]113,从而 揭开了铜鼓矿源和冶铸谜团的一角。然而,广西其他类型的铜鼓矿料从何而来?各类型铜鼓的 分布有无规律?铜鼓的分布和铜、锡、铅矿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铜鼓的冶铸是就地取材还 是异地而铸?下文展开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裨益。 一、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 铜鼓起源于云南,之后向东向南传播至广西境内,在广西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 极富广西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不同于越南和西方学者对铜鼓的分型方法 (黑格尔四型法), 我国学者将铜鼓按代表器出土地点的命名方法来对铜鼓进行分型,一共分为万家坝、石寨山、 冷水冲、北流、灵山、遵义、西盟、麻江8 个类型 (按流行时间先后为序),这8 个类型在广 西均有出土、传世或使用。各类型铜鼓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各不相同,几乎遍及广西全区各 县 (除桂北少数几个县外)。铜、锡、铅是铸造铜鼓最主要的合金材料,在将铜鼓的分布范围 按江河流域划分后,对比区域内的铜、锡、铅矿点①,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地理分布高度对 应。 1.右江、左江流域 在铜、锡、铅矿产量不丰的地区,铜鼓出土数相应较少。右江和左江流域大规模的矿点均 不多,相应地出土铜鼓较少。广西至今为止出土的3 面万家坝型铜鼓全部出土于右江流域百色 田东②。万家坝型起源于云南省中西部地区,是最古老的铜鼓类型。流行时代稍晚于万家坝的 石寨山型同样也主要出土于右江流域,10 面鼓均出于墓葬,其中7 面出土于百色、隆林、西 林、田东,以及贵港、贺州,另有一面为捐赠品,出土地点不详。右江流域出土铜鼓数量较 少,相对的,该区域缺乏大型铜、锡、铅矿点。百色市周边及隆林各族自治县有铜矿矿化点, 但规模较小。较大规模的只有德保县钦甲铜锡矿区一处,该矿是一个具大型锡矿、中型铜矿, 伴生金、银、铁的多金属矿床。这些矿点周边均分布有新旧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有多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经验 欢迎下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