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头鱼和慈姑,也被称为红头鱼。它属于形状相似且简单的慈姑科、石头鱼科和慈姑。这是一种亚热带礁鱼。它的肉白、鲜、鲜、香。它是一种稀有而高质量的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南海各岛礁海域均有豹纹鳃棘鲈分布,野生豹纹鳃棘鲈种群数量稀少,加之天然海区的大量过度捕捞,造成野生豹纹鳃棘鲈的产量急剧下降,目前野生豹纹鳃棘鲈的市场价格约300元·kg-1,在市场的需求下,我国学者对豹纹鳃棘鲈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育苗、鱼种培育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人工繁殖技术得到不断完善,人工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豹纹鳃棘鲈作为一种珊瑚礁鱼类,对养殖水体的要求很高,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相对不适于该鱼的养殖,因此,急需构建一种适宜豹纹鳃棘鲈生长的养殖模式。而工厂化养殖具有节地、环保、高产、养殖条件可控等特点,是未来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养殖模式。目前,国内工厂化养殖已取得显著的养殖成效,北方主要以循环水模式为主,养殖品种有大菱鲆、半滑舌鳎;南方的养殖品种主要有鞍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等石斑鱼类。但是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投入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因此,笔者借鉴已有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结合海南当地的一些有利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利用废弃的鲍鱼(Abalone)养殖场构建了一种适合豹纹鳃棘鲈养殖的开放式流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模式。
1 养殖池的排水方式
本试验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琼海科研基地进行。养殖设施使用经改造后的废弃鲍鱼养殖池,养殖池大小长宽深为9 m×3 m×2 m,养殖水体的有效水深控制在1.7 m左右,每池设3个进水口,采用下排上溢的排水方式,并使用原有鲍鱼养殖池增氧设施,在距池底高20 cm处建3排6个进气管,管上打孔增氧。在池中放置一长宽深达6.0 m×3.0 m×1.5 m的方形网箱,将豹纹鳃棘鲈放在网箱中养殖,网箱的有效水体深1.2 m。整个养殖工艺如图1所示。
2 养殖池主养模式改造
本试验构建的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养殖用水处理流程:水源选用海南椰林湾优质海水(海边沙滩沙滤井抽取)→沉淀池→鹅卵石过滤→粗沙池过滤→细沙池过滤→紫外线消毒池处理→活化珊瑚石过滤→养殖池(下排上溢)→上溢养殖废水用于东风螺或双壳贝类养殖,下排养殖废水进入污水沉淀处理池。该养殖模式下的水质调控如下:
(1)沉淀池:在沉淀池中放入部分海水植物(如大型海藻)等,用于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同时增加溶氧量。
(2)细沙过滤池:在细沙过滤池中放入少量方格星虫,一方面可以摄食细沙过滤层中的有机质,另一方面可以疏松细沙过滤层,延长清洗沙滤池的时间。
(3)紫外线消毒池:在养殖过程中随机检测养殖用水,利用2216E细菌培养基进行养殖用水中的细菌数量测定,测得紫外线杀菌效果均达到80%以上(见表1)。
(4)活化珊瑚石过滤:在进水渠底部放置厚10 cm的活性珊瑚石进行生物过滤,珊瑚石经过长时间吸附和光照作用其表面会长出很多附着生物,加上珊瑚石布满细微小孔形成的好氧和厌氧有益菌区域,两者结合可大量吸收养殖用水中的有机颗粒和溶解性有机物,同时吞噬水中的病原生物等,使得活化珊瑚石过滤形成1个天然的生物过滤带,可以增加养殖用水中的溶氧量、稳定水体p H值及矿物元素的含量,使养殖用水水质更适合岛礁性鱼类豹纹鳃棘鲈的生长。
(5)养殖池水质调控:本实验采用的养殖池面积为27 m2,池深1.8 m,顶棚遮盖锡瓦,池底(距离池底20 cm处)装有8根直径6.7 cm聚乙烯充气管。水泥池较浅一侧设置一大两小3根进水管,直径分别为26.7 cm和6.7 cm;另一侧设置一大一小2个底部排水口,直径分别为20.0 cm寸和13.3 cm,采用下排上溢的排水方式,在养殖池中放置长宽深分别为5.5 m×2.6 m×1.5 m的网箱,在网箱中养殖池鱼。
该养殖模式下,因池底增氧管口据池底深约20 cm,且增氧口朝上,导致养殖池底部的水循环变慢。在养殖过程中投喂的残饵和池鱼的粪便会沉淀在池底,故采用挂网的方式,人为改变池鱼在养殖池中的栖息环境,使池鱼生活在水质更加清澈的养殖池中上层,保证池鱼健康快速生长。实际生产中换池周期约25~35 d,平均每天的换水量约为100%~120%。
2011年9~10月,采用2216E海水培养基和TCBS弧菌选择性培养基测定了3个养殖池中1个换池周期过程中的细菌总量变化情况(见图2)。2011年7~8月,监测了4个养殖池中1个换池周期过程中的纤毛类原生动物的总数变化情况(见图3)。
3 由于头栖患海盗的人工密度和生长,豹眼
3.1 pcr苗种放养
2011年7月,选择规格大小一致,斑点清晰,体表无擦伤,无畸形,全长约10cm的豹纹鳃棘鲈苗种9 000尾,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在养殖过程中每月初测量池鱼的体重和体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