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长住渔家风俗的起源及品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
自近代50年代以来,人类学和民事诉讼家先后对中国大多数民族产生了吸引力。换句话说,在男女生结婚后,新婚夫妇不属于丈夫的家庭,而是回到了她母亲的家。怀孕和孩子出生后,他们开始住在丈夫的家里。对此,有的民族叫“不落夫家”,有的又称“长住娘家”或“坐家”。1962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发表《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①1一文,以福建汉族惠安女的婚俗材料为重点进行了论证。此后,陈国强、蒋炳钊、宋兆麟教授等均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著述。②2然而,迄今为止,尚未看到将我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全面、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 少数民族地方
根据目前已有的材料,存在不落夫家婚俗的民族众多,分布面极广,除印欧语系诸民族和南岛语系的高山族外,其余各语系、语族都有一些民族程度不同地保留着。他们是:黎、布依、壮、侗、水、仡佬、仫佬、毛南、苗、瑶、羌、门巴、彝、藏、普米、纳西、傈僳、哈尼、景颇、阿昌、布朗、朝鲜、满、鄂伦春、蒙古、裕固、土,以及湘、桂、粤、闽地区的部分汉族等等。③3
仔细研究上述各民族材料之后,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落夫家习俗有不少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 文化程度和婚俗
存在不落夫家婚的民族,绝大多数盛行早婚,其年龄大致是:以12—16岁为婚的有黎、布依、壮、仡佬、仫佬、苗、瑶、毛南、羌、门巴、傈僳、鄂伦春、蒙古、裕固和土等族;以16—18岁为婚的有侗、水、普米、哈尼、阿昌、布朗、景颇、朝鲜、满族和湘桂粤闽部分地区的汉族,等等。其中鄂伦春、羌、布依、毛南、仡佬和仫佬诸族,还喜结指腹婚、背带亲之类的娃娃婚,一些民族甚至将18岁尚未结婚者,视之为“老姑娘”,很难嫁给理想的好人好户。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有的民族虽行不落夫家婚,却无早婚习俗。如藏族和丽江纳西族女子,一般要到20岁以上才结婚。另有一些盛行早婚的回、保安、东乡、赫哲、维吾尔、珞巴、拉祜等民族,则又无不落夫家的婚俗。至于湘、桂、粤、闽四地的汉族,有的盛行早婚,有的则无。前者如惠东人,后者如顺德等地的汉民。①4可见,早婚对不落夫家习俗的长期存在有一定影响,但不一定是产生的根源和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 “坐家”的期限
上述通行早婚的各族女子,婚后留住娘家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只几天、、几月,长者达一二十年,乃至终生不落夫家。尽管每个民族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坐家”期限,其坐家时间的长短仍以夫妻双方感情好坏为转移,感情好的,可提前怀孕,感情差的则千方百计往后拖延。各民族“坐家”的期限大体如下:
1月左右:门巴、阿昌、满
1—3年:黎、布依、侗、水、仡佬、瑶、羌、藏、哈尼、景颇、布朗、鄂伦春、湘桂汉族
3—5年:壮、毛南、苗、普米、傈僳、凉山彝族、东部纳西、粤闽汉族
5—8年:部分壮、布依、仫佬、毛南、凉山彝族、东部纳西、粤闽汉族
永住娘家:部分土、裕固、西部蒙古、东部纳西和个别粤闽汉族女子
在以上的民族中,除部分土、裕固、西部蒙古、凉山彝族和东部纳西族,因受母系制或对偶婚残余影响,社会古规允许妇女以假婚为名,永久住在娘家过不稳定的偶婚生活外,其余民族的妇女,按习俗规定,无论“坐家”时间长短,一旦怀孕或生育子女之后,就必须移居夫家。当然,现实生活里,少数妇女由于对包办婚姻不满,或与丈夫无感情,也有千方百计拒绝到夫家的。
(三) 妇女经济地位
大量民族学资料表明,凡存在不落夫家习俗的民族,妇女都是生产中的重要劳动力。如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今属壮侗语族的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和黎族,在农业生产上,多数地区男女分工不甚明显,一切轻重活路均由夫妻共同承担。副业方面,男子虽从事伐木、解板、烧炭、挖煤、养马等工作,而纺纱织布、刺绣制衣、经营菜园、制做陶器等则由妇女负责。她们和男子一样同是社会和家庭财富的创造者。藏缅语族和苗瑶语族的彝、羌、门巴、纳西、普米、哈尼、景颇、阿昌、苗、瑶等族,多住山区,生产普遍落后,生活比较艰苦。男子一般负责砍火山地、犁耙田、狩猎之类较重的劳动。妇女的担子也并不轻松,要与男子一道参加大多数农活,还要喂养畜禽,种植棉麻,制做穿着,以其剩余副业产品换取家人急需的日用百货。至于个别民族,受各种禁忌影响,男子只负责犁耙田地,其余轻重劳动更是统统推给妇女。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民族的男子,如果离开了妇女的劳动,肯定会受饥挨冻、无法维持生计。
阿尔泰语系各族情况比较复杂。朝鲜和满族,男子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妇女从事家务的劳动价值不为社会所重视。土族男子大多脱离农业劳动,妇女便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鄂伦春族又有自己的特点,男子主要负责狩猎和捕鱼,制做渔猎工具,其他各项运输后勤、制做生活用品等,全由妇女承担,劳动比男子更为复杂。正因如此,除满族和朝鲜族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