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 年2 月浙江省名校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调研考试题卷
2023.2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 题。
材料一:
Ⅰ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
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
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
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
标志性著作 《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 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
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
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
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Ⅰ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
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
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
宗 (论题):此山有火。
因 (原因):以有烟故。
喻 (例证):如灶——并非如湖。
合 (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 (结论):故此山有火。
Ⅰ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
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 。“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
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
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Ⅰ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
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
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 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 白马非
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 的意思。
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
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 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
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 白马非马” 。
(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Ⅰ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
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1
Ⅰ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
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
是“为知识而知识” 。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地探索,把哲学与科学
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
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
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绝一切个人的和历
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觅径,追求创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在古希腊,人们推
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
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
上的准确性。这种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
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投资建设项目组织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pdf
-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可能出的作文.pdf
-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石化小学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pdf
- 【中考冲刺】2023年上海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附答案).pdf
- 天津初三初中政治中考模拟带答案解析.pdf
- 2020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关王庙中学高二英语模拟试卷含解析.pdf
- 小升初系列综合模拟试卷(75).pdf
-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高级中学高二英语模拟试题含解析.pdf
- 2020届山东省新高考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全国1卷精品.pdf
- 北京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考模拟英语试卷(含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