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剧在孝感地区的源起、发展与传播研究
我国的地方剧种样式繁多,丰富多彩,各个省份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剧种。湖北孝感地区最有名的剧种要数楚剧。楚剧在孝感城乡已成为老少妇孺同赏、同唱的乡音艺术。走进孝感,楚剧戏迷比比皆是,从社区到街巷,从田间到谷场,处处都能成为楚剧爱好者的舞台。
楚剧;孝感;地方戏剧;戏剧
一、楚剧的历史流变
清代道光年间,湖北东部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等地的山歌、高跷及民间说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声腔剧种,被称为黄孝花鼓戏。黄孝花鼓戏由于在湖北一带广受欢迎并流传,1926年黄孝花鼓戏更名为楚剧。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1.源起。楚剧形成于湖北黄陂和孝感一带,因而又叫黄孝花鼓戏。相传,楚剧起源于清朝时期茶农采茶时所唱的山歌,在清朝道光年间,湖北黄梅的一种采茶小戏在元宵节玩灯时流传到黄陂、孝感一带,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以踩高跷的形式,一边行进一边演唱,到了清朝后期,受清戏的启发,演出者被分成不同的角色,舞台改成在平地上,演唱形式由单人演唱发展为男女对唱和多人演唱,并配以锣鼓,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这种演出形式就是后来人们统称的黄孝花鼓戏。[1]
2.发展。黄孝花鼓戏在清道光时期主要以水陆码头为演出地点,被称为“府河路子花鼓”。浙江余姚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写了黄孝花鼓戏在汉口市区外围的土荡湖(今长堤街、统一街一带)演出的情景:“俗人编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到了民国初期,黄孝花鼓戏开始进入各租界的茶园或者剧院公开演出,以前的人声帮腔发展成用胡琴进行伴奏,被称为“西路子花鼓”。民国十五年(1926年),汉口戏剧界人士组成了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将黄孝花鼓戏改名为楚剧。楚剧的演出范围很广,先后到达过的省份有湖南、贵州、广西、四川、河南以及上海等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宣传抗日,楚剧艺人组成了抗敌宣传队,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鼓舞了各地抗日军民的士气。为了表彰楚剧在抗战中的功绩,郭沫若还特意题写条幅:“一夕三晖唱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是事从兹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2]。
3.声腔。楚剧声腔乡土气息浓厚,能将花鼓戏与弹戏、东流戏以及清戏融为一体,主要有小调、板腔和高腔三种。小调指的是各种曲词,大约有六十余支,如《叹五更》《探亲家》《十枝梅》等,其风格各具特色,使用范围广泛。小调按创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对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都有规范要求,如《十绣调》;另一种是报字接腔,曲调开头和结尾被固定起来,中间可按照词的长短分为上下两句灵活报字,如《卖棉纱》。板腔的腔词有迓腔、悲腔、仙腔、四平、应山腔和十枝梅等。迓腔是主要的唱腔,分男腔、女腔、悲腔、西皮腔四种。迓腔节奏灵活,既能叙事又可抒情,特别有表现力,运用十分广泛。高腔又称湖北高腔,属于解放后的新腔调,多由二胡、三弦以及马锣伴奏而成,具有湖北民间锣鼓的特色,主要剧目有《董永卖身》《乌金记》和《思凡》等[3]。
二、楚剧在孝感的代表剧目与人物
楚剧的创作数量庞大,现存剧目约五百多个,多取材于历史和民间传说,不仅具有题材广泛、贴近民生、乡土气息浓重的地方特色,还大量吸取京剧、汉剧等剧种的精髓。楚剧表演艺术家众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杰出的代表。
1.剧目。在孝感地区经常上演的楚剧剧目有两百多个,较有名气的剧目有《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赶斋 》《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2.人物。在孝感表演楚剧的艺人很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优秀的代表。19世纪末,丑角陈哈子的一出《北拦马》名震孝感水乡,戏迷赞誉:“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陈哈子”。稍后的谈脚云,是孝感地区著名演员,无论是花旦、老旦,还是丑角,样样精通,他的拿手好戏有《活捉三郎》《北拦马》《打豆渣》《晒罗裙》《吊楼》等。同时,孝感地区还出现了一名女艺人胡桂香,她的艺名叫白莲花,她在《送香茶》里扮演张月英,因为扮相清俊俏丽,唱腔圆润悦耳,表演动作形态逼真,获得了观众的青睐,当时孝感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看戏不看白莲花,心中好像鸡子抓”。到了20世纪,孝感地区又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楚剧艺术家,他们是章炳炎和关啸彬。章炳炎从十六岁开始拜名师杨贵喜学唱花鼓戏,他的演出潇洒大方、朴实明快,能够准确地把握剧中人物的个性心理,尤其是讲究“一字清”唱法。他的代表作有《左维明巧断绣花鞋案》《吕蒙正赶斋、泼粥》《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他于1914年在汉口组建了演出花鼓戏的剧院——玉壶春,并在1923年对楚剧唱腔进行了改革,将胡琴伴奏引入楚剧。随后,他又与同行们一起,将黄孝花鼓戏更名为楚剧。建国之后,他继续为楚剧的发展献计献策。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论文.pdf VIP
- 大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议书.pdf VIP
- 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牛吃草问题与钟表问题.doc VIP
- 以美育人——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案例.docx VIP
- 2024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哈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审计策略研究—以同济堂为例.doc VIP
-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综合评估规范.pdf VIP
- 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pptx VIP
- 上海夜间经济的发展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docx VIP
- 2万吨年饲料级磷酸脲技改配套生产1万吨年聚磷酸铵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