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1(精) .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 鲁迅研究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 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 位; 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 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的小 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 的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 年出版,收 11 篇小说。鲁迅说过,他 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 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 ,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 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 ,大都写于 “五四”运动的高潮时 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 《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 ,“有时候 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 显地保留着作者于 “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 ,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 ,因此 ,《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令人耳 目一新。其所收的 14 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 人 日记》 (1918 年 4 月 ) 《孔乙已》 (1919 年 3 月 ) 《药》 (1919 年 4 月 )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 《明天》 (1920 年 ) 《一件小事》 (1920 年 ) 《风波》 (1920 年 ) 《故乡》 (1921 年 ) 《阿 Q 正传》 (1921 年 ) 《端午节》 (1922 年 ) 《白光》 (1922 年 ) 《兔和猫》 (1922 年 ) 《鸭的喜剧》 (1922 年 ) 《社戏》 (1922 年 ) 《彷徨》写 于 “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 ,他在《题(彷徨 )》诗中写 出了当时苦闷心情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于是他反 忧愤深广的呐喊,转变为对改造社会的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在艺术上,“脱离了外国作 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这本小说集闪烁着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 光彩。《彷徨》所收的 11 篇作品的篇目为: 《祝福》(1924 年) 《 在酒楼上》(1924 ) 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四”启蒙 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尤其是 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 缚 ,击退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 ,唤醒民众 ,解放国民精神 ,推动社会的革 新进化。 两部小说集大致体现的内容是: (1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 和批判。如 : 《狂人日记》:是写旧家庭制度和礼教 “吃人”问题。 《狂人日 记》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 ,由封建礼教所维系的旧家族中 ,就是父子、兄弟、 夫妻之间 ,也存在着互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揭穿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而使作 家感到痛心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 ,“历来惯了,不以为非”。而且许多人自己正 是被这样残酷地吃掉的,“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