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若干问题.docxVIP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若干问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若干问题 发明青铜和青铜雕塑是古代中国从野蛮人到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由于近年来大量的青铜器不断出土,从而使研究者不断获得丰富的资料。大量的实物资料说明,中国古代青铜器经历过一个萌芽、发展、繁荣、转变和衰落的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 应当指出,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是了解青铜器发展演变史和青铜器铸造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青铜器铸造工艺中的若干问题略作分析。 国内青铜文化的发现 中国古代青铜器早已闻名于世,在世界文物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大量早期青铜器的发现,开扩了人们的视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将中国青铜冶铸业的起源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1977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出土的青铜刀,其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这是至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从林家出土的青铜刀的刀身与刀把无明显分界等特点看,这时的青铜制作尚处在萌芽阶段。河南、山东等地的龙山文化,近年来也陆续有青铜制品以及和冶铸有关的遗物发现,尤其是登丰王城岗铜鬶残片的发现更富有意义。但上述青铜资料都晚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因而从目前材料看,中国青铜器的发明,很可能起源于甘青地区,但后来这一地区的生产力落后于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的青铜文明逐渐发展起来,经过长期孕育,到夏商时代逐渐臻于完美。 商文化:合范法、陶范法和金属酶法 青铜是指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或铜、锡、铅三种元素的合金。根据大量的青铜器资料和对考古遗址及遗物的考察,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在造型、花纹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与特点,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古国有所不同。西方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很早就采用了失蜡铸造法,在中国,则采用陶范法需要强调的是.陶范法的发明和发展,促进了先秦时代青铜冶铸业的兴旺和繁荣。据有关方面分析,认为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刀,是用单范铸成的。这说明范铸青铜器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后期已被采用了。齐家文化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始文化之一,考古工作的进展,证明了青铜冶铸是齐家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在青铜制品中,最能代表冶铸工艺水平的是青海贵南尕马台和广河齐家坪的铜镜及齐家坪出土的双耳铜斧等器物,均为合范所铸。与冷锻制作和单范铸造的工艺相比,合范铸造技术要进步得多。 合范铸造工艺的基本特点是范模有内范、外范,两者间的空隙为浇注铜液处,距离即器物厚度。为使铜壁厚薄均匀,常常要在内外范之间设置土支钉,或子母榫眼相扣。有花纹或铭文的器物铸造时更为复杂,花纹是刻在泥模上反印在外范内壁上的,而铭文则是反刻在内范上的。 合范法的发展,到了相当于夏纪年的偃师二里头时期,有了飞跃的进步,例如这时的空体器爵等器物,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从铜爵的铸痕看,证明已采用多合范法了。从铸造工艺看,二里头铜爵等青铜制品是反映我国青铜器早期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技术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方形铜器的铸造要难于圆形器的铸造。1974年河南郑州市张寨南街杜岭出土的两件方形鼎是商代前期最大的铜鼎,都是立耳,斗形方腹,四圆柱形空足,腹表饰饕餮纹和乳丁纹。其铸造特征是在鼎腹四面的每两面接合处,都有清晰的合范铸线。鼎的四面,每面都用一整块陶范浇铸。闻名于世的司母戊大方鼎,其铸造工艺更显示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它的鼎身每面用两块外范构成,四面共用八块;鼎底用四块外范拼成;每条足用三块外范组成,四条足共用十二块外范。总共用外范24块。 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无论是单扇范法,抑或合范法,一般都是一次浇铸成。青铜铸造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某些铜器造型上的需要,于是又发明了分铸法。从现有实物资料考察,分铸法早在商代前期已发明采用了。1974年湖北黄陂出土的兽面纹卣即是一例,其盖纽与提梁相连,表明这种活动部件就是利用分铸法铸造成的。司母戊大鼎鼎耳也是先分铸,再与鼎身合铸在一起。今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1938年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器肩上的羊头与羊角也是采用了分铸法,先将羊角单铸好,然后将其嵌入羊头的外范内,浇铸时再与整个器体一次铸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亚方尊也是将其构件羊头和象头先铸好,再与器身合铸。 商代青铜器分铸法的实例表明,以往认为分铸法出现于春秋时代是不确切的。分铸法的发明实际上早于春秋时代几百年,这一发明的意义是不可轻估的。 在中国青铜器铸造除了最早的陶范法外,有的地区还采用了石范法。例如:唐山雹神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甘肃玉门清泉火烧沟,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出土有石范。石范具有很大的优点,如吴城的石范为红砂质,质地疏松,易于雕刻,铜液注入范内后空气容易排出出,使范不致破裂。石范的采用对提高生产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失蜡铸造法的发明及意义范模铸造法虽有很大的优点,在铸造简单的大件或小件器物时效果俱佳,但若以此法铸造雕镂较为复杂的器物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