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第 PAGE 1页
2017 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卷(word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科学家们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关于科学家极其研究成果不正确的是( )
A.奥斯特:通过实验揭示了磁与电之间的联系 B.帕斯卡:研究总结出密闭液体传递压强的规律 C.欧姆:研究并总结出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D.阿伏加德罗:研究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 s﹣t 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 6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 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 2s 内静止C.物体在前 2s 内和后 2s 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 6s 内的平均速度为 2.5m/s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A.秋天房顶上结霜B.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4.下列有关力和运动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匀速转弯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不可能向上运动 C.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 D.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手影B.透镜成像 C.A.5
手影
B.
透镜成像 C.
A.
筷子变“
筷子变“弯” D.
6.(2 分)如图是一个杠杆式简易起吊机,它上面装了一个定滑轮可以改变拉绳的方向,杠杆 OBA
可绕 O 点转动,重物通过绳子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动力臂的是( )
A.l1 B.l2 C.l3 D.l4
7.(2 分)小可对生活中的几种物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投入水中的石块下沉,说明下沉的石块不受浮力 B.离平面镜越近,看到的像越大,说明像的大小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有关 C.通电后,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丝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说明焦耳定律不适用于导线D.放在条形磁体周围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不再指南北方向,说明条形磁体周围存在磁场8.(2 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A.两个灯泡串联 B.开关只能控制灯 L
1
1C.电流表测的是灯泡 L 的电流 D.电流方向从电流表到开关
1
9.(2 分)家庭用电吹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选择开关,实现吹冷风或吹热风的功能,为人们的生
A.
A.
B.
C
.
A.B.C.D.
A.
B.
C
.
D.
D.二.
D.
11.(2 分)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 .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m/s”,评论: .
12.(2 分)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 (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 .
13.(2 分)小可为测量如图中酸奶的密度,先借助天平测量了一些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则酸奶的密度为 kg/m3,然后观察了盒上标注的净含量,计算出酸奶的体积为 mL.
测量步骤 ①测整盒酸奶的
质量
测量数据 238.7g
②喝掉部分酸奶后,测质量151.3g
③用纯净水将喝掉的酸奶补齐后,测质量
227.3g
14.(2 分)如图中描述的是生活中有关安全的两个情景,请分别写出它们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甲: ;乙: .
15.(2 分)小可在A 端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匀速提起 200N 的水桶,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
则人拉绳子 A 端的动力为 N;实际测量 A 端的拉力为 110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滑轮重为 N.
16.(2 分)两个相同的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正常工作.如果其中一只灯泡发生了断路,另一只灯泡也不能工作.用一根导线或电压表与其中一只小灯泡并联,就能检测出发生断路的小灯泡.你认为用 (选填“导线”或“电压表”)检测更好些,理由是 .
三.实验与作图题
17.(4 分)如图中描述的是迷糊教授用仪器做实验的情景,请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每项只指出一处错误即可)
① ;②
文档评论(0)